•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过刊浏览
  • 虚拟专刊
  • 下载排行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24,41(4):253-262,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925-00398
    摘要:
    肠镜是检出、诊断和治疗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临床一线工具。人工智能技术在肠镜的质量控制和辅助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国内外至今尚无肠镜人工智能系统临床应用的相关共识。2023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大数据协作组组织全国领域内权威专家讨论,结合国内外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形成肠镜人工智能系统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意见,旨在为临床医师应用肠镜人工智能时提供合理的决策依据。共识意见包括人工智能在肠道准备评估、息肉识别、息肉分型、退镜质量控制等9个部分的应用推荐,共12条陈述,以及肠镜人工智能系统临床应用要求。
    2024,41(4):263-268,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218-00081
    摘要:
    系统盘点并总结2023年消化内镜领域微创切除方面的新进展,包括内镜切除相关指南共识更新,食管、胃、十二指肠、结直肠病变的内镜治疗,以及隧道内镜技术、内镜全层切除术、并发症处理、人工智能、内镜器械和设备革新等方面的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2024,41(4):269-274,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116-00646
    摘要:
    目的 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全面衡量肠道黏膜观察质量的监控系统,并探索该系统评分与腺瘤检出率(adenoma detection rate,ADR)之间的关系。方法 整合黏膜暴露程度评估模型、肠道准备评估模型、退镜速度监测模型3个模型,形成肠道黏膜观察质量评估系统(MQnet)。MQnet评分(0~3分)由黏膜暴露程度评分(0~1分)、肠道准备评分(0~1分)、退镜速度评分(0~1分)相加得到。回顾性分析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20年7月1日至10月15日的854例肠镜受试者的859个视频资料,计算每例次肠镜的MQnet评分。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估MQnet评分和ADR之间的关系。结果 MQnet统计的评分段为2.0~<2.1分、2.1~<2.2分、2.2~<2.3分、2.3~<2.4分、2.4~<2.5分、2.5~<2.6分6个分数段,每个分数段对应的肠镜例次数分别为50、109、150、223、191和88,每个分数段对应的ADR分别为18.0%(9/50)、21.1%(23/109)、20.7%(31/150)、22.4%(50/223)、27.7%(53/191)和28.4%(25/88)。MQnet评分与ADR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Spearman系数为0.943,P<0.010)。结论 MQnet评分通过三个维度反映了肠道黏膜的观察质量,其与ADR之间呈现正相关的趋势,可用于量化评估肠镜检查质量。
    2024,41(4):275-280,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103-00586
    摘要: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结合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lgA抗体(tissue transglutaminase IgA antibody,tTGA)检测对乳糜泻的诊断价值,构建相关列线图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患乳糜泻的效能。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109例乳糜泻筛查评分≥3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病理确诊为乳糜泻分为乳糜泻组和非乳糜泻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tTGA以及OCT表现,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获得独立预测因素,基于独立预测因素构建预测患乳糜泻风险的列线图模型,绘制列线图模型的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模型的校准能力,绘制独立预测因素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进一步分析其预测效能。结果 乳糜泻组体重指数[(20.2±1.4)kg/m2比(23.3±1.5)kg/m2,t=2.459,P=0.023]以及血红蛋白含量[(79.8±10.7)g/L比(88.7±10.9)g/L,t=3.487,P<0.001]明显低于非乳糜泻组,乳糜泻筛查评分明显高于非乳糜泻组[(7.0±1.0)分比(4.0±1.0)分,t=8.157,P<0.001],tTGA阳性所占比例(16/24比20/85,χ2=5.462,P=0.024)以及OCT小肠绒毛萎缩所占比例(20/24比10/85,χ2=9.255,P<0.001)明显高于非乳糜泻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TGA阳性(OR=2.687,95%CI:1.496~7.289,P=0.011)、乳糜泻筛查评分(OR=2.336,95%CI:1.254~7.875,P=0.017)以及OCT小肠绒毛萎缩(OR=5.635, 95%CI:1.534~12.009,P<0.001)为乳糜泻的独立预测因素。以tTGA、乳糜泻筛查评分以及OCT小肠绒毛萎缩结合其影响权重建立列线图模型,校准曲线显示,乳糜泻患病风险的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符合度良好(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tTGA预测乳糜泻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56(95%CI: 0.721~0.826);乳糜泻筛查评分预测乳糜泻的AUC为0.789(95%CI: 0.751~0.854),最佳诊断截点为8分; OCT小肠绒毛萎缩预测乳糜泻的AUC为0.819(95%CI: 0.783~0.872),三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13(95%CI: 0.867~0.954)。结论 基于tTGA、乳糜泻筛查评分以及OCT小肠绒毛萎缩建立的列线图模型能用于准确预测乳糜泻患病风险。
    2024,41(4):281-286,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825-00104
    摘要: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水平段主乳头(horizontal duodenal papilla, HDP)在可疑胆胰疾病人群中的发生率、胆胰疾病谱及胆胰管形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所有因可疑胆胰疾病行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的患者,根据主乳头位置分为HDP组和常规组,对比两组合并胆胰疾病的情况,测量胆总管-胰管-十二指肠夹角、肝外胆管长度以及胆总管成角并比较。结果 共纳入符合纳入标准且不满足排除标准的MRCP病例1 009例,HDP的发生率为3.1%(31/1 009),未发现其他异位乳头情况。与常规组相比,HDP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占比[9.7%(3/31)比0.8%(8/978),P=0.004]及胆胰管合流异常占比[6.5%(2/31)比0.9%(9/978),P=0.042]显著升高,胆囊癌的占比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5%(2/31)比1.4%(14/978),P=0.084]。HDP患者肝外胆管中位长度更长(8.6 cm比7.2 cm,Z=-5.48,P<0.001),胆总管-十二指肠中位夹角(86.6°比38.3°,Z=-7.63,P<0.001)、胆总管-胰管中位夹角(18.0°比40.8°,Z=-5.54,P<0.001)和胰管-十二指肠中位夹角(102.0°比77.3°,Z=-5.68,P<0.001)明显有别于常规组。结论 HDP在可疑胆胰疾病人群中的发生并非罕见。HDP可能与先天性胆胰管发育异常性疾病相关,与胆囊癌的关系值得更大样本的探索。HDP人群的肝外胆管长度及角度有别于正常人群。
    2024,41(4):287-291,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228-00557
    摘要:
    目的 评估超细内镜引导下置入自膨式金属支架治疗恶性结直肠梗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适用超细内镜的病例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内镜下金属支架置入治疗的107例恶性结直肠梗阻患者的资料。根据所使用的内镜类型是常规结肠镜还是超细内镜,将患者分为常规组(n=80)和超细组(n=27)。比较两组间病变部位、病变中心在屏幕的最佳位置、导丝插入时间和整体操作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将上述P<0.2的自变量及其他具有临床意义的临床和影像特征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恶性结直肠梗阻患者使用超细内镜的相关因素。结果 超细组的直肠乙状结肠梗阻率[74.1%(20/27)比46.3% (37/80)]和远处转移率[88.9%(24/27)比 67.5%(54/80)]均比常规组更高。两组病变中心在屏幕的最佳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P=0.042)。超细组插入导丝的时间明显短于结肠镜组[4.0(2.0,7.0)min 比 8.5(5.0,14.3)min, Z=-3.22,P=0.001],但整体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3±12.6)min 比(23.4±11.5)min,t=-1.79,P=0.077]。常规组有2例支架放置失败,而超细组均成功。两组均未发生出血、穿孔所致急性腹膜炎等需要紧急治疗的并发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存在远处转移(OR=6.775,95%CI:1.084~42.346,P=0.041)、狭窄肠腔在屏幕外1/2(OR=3.097,95%CI:1.406~6.822, P=0.005)适合使用超细内镜;而梗阻部位位于降结肠更倾向于不使用超细内镜(降结肠比直肠乙状结肠:OR=0.073,95%CI:0.009~0.602,P=0.015)。结论 超细内镜用于疑难恶性结肠梗阻患者可明显缩短导丝插入时间,提高结直肠支架置入的成功率,特别是存在远处转移、常规结肠镜下狭窄肠腔位于屏幕外1/2的病例,而病变位于降结肠更倾向于不使用超细内镜。
    2024,41(4):292-296,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20505-00251
    摘要:
    目的 评估内镜综合治疗用于胰瘘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6年8月至2019年12月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内镜治疗的胰瘘病例,依据纳排标准,最终45例纳入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内镜治疗方式、介入次数、技术成功率、桥接成功率、胰瘘愈合率、胰瘘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5例中,33例(73.3%)仅接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治疗,其中胰管完全断裂7例(21.2%),治疗方式包括鼻胰管置入24例、胰管支架置入22例、胰管狭窄球囊或探条扩张12例、乳头括约肌切开8例、胰管结石清理3例;12例(26.7%)接受内镜联合治疗,其中胰管完全断裂5例(41.7%),治疗方式包括ERCP引流联合内镜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9例、内镜超声引导下胰管穿刺引流联合ERCP会师术1例、ERCP引流联合经皮引流2例。内镜下中位介入3.0(2.0,5.0)次,41例(91.1%)内镜治疗技术成功,28例(62.2%)桥接成功,中位随访59.7(43.7,111.4)个月,33例(73.3%)胰瘘愈合、6例(13.3%)胰瘘未愈合、6例(13.3%)失访。有13例(28.9%)出现术后短期(1周内)并发症,包括急性胰腺炎5例、支架或引流管脱落或移位或堵塞5例、囊腔感染4例、囊肿增大2例、出血1例(部分病例存在2种或2种以上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或内镜下治疗后好转,无原发病或手术相关的死亡。结论 内镜综合治疗用于胰瘘治疗安全、有效,ERCP是胰瘘内镜下治疗的基础,在胰管完全离断综合征等情况下,ERCP、内镜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及内镜下清创等综合技术联合应用对胰瘘的治疗具有临床价值。
    2024,41(4):297-303,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629-00164
    摘要:
    目的 分析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患者行经口内镜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过程中出现气体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构建POEM气体相关并发症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OEM的A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纳入病例随机分为建模组(146例)和验证组(37例)。基于建模组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筛选出气体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 在183例接受POEM的AC患者中,有91例(49.73%)出现气体相关并发症。单因素分析中肌切开长度、Eckardt评分、手术时间、高血压、肌层切开方式、既往史、血清肌酐、血小板和血清尿素氮为出现气体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2 h(OR=2.03,95%CI:1.06~3.87, P=0.032)、肌切开长度>10 cm(OR=7.55,95%CI:3.09~18.45, P<0.001)、肌层切开方式为全层切开(OR=4.61,95%CI:1.50~14.20, P=0.008)、Eckardt评分为2或3级(OR=6.14,95%CI:2.73~13.80, P<0.001)、高血压(OR=22.69,95%CI:2.71~189.74,P=0.004)、既往行手术治疗(OR=5.27,95%CI:1.57~17.66,P=0.007)和血清尿素氮升高(OR=1.21,95%CI:1.01~1.45,P=0.036)为POEM出现气体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将以上独立危险因素纳入建立预测模型,模型在建模组和验证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3和0.912。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结论 利用手术时间、肌切开长度、肌层切开方式、高血压、既往史、Eckardt评分和血清尿素氮构建的模型在预测行POEM出现气体相关并发症方面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指导临床。
    2024,41(4):304-309,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20930-00505
    摘要:
    目的 评估内痔内镜下微创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8年12月至2022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内镜中心行内镜下微创治疗的1 027例Ⅰ~Ⅲ度内痔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其中接受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者552例、接受内镜下套扎治疗者404例、接受内镜下套扎联合硬化剂注射治疗者71例,主要观察总体以及不同治疗方法下的治疗有效率和复发率。结果 内镜下内痔微创治疗总体有效率为94.5%(971/1 027):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552例,其中Ⅰ度、Ⅱ度和Ⅲ度内痔分别为251例(45.5%)、259例(46.9%)和42例(7.6%),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2.9%(513/552),其中Ⅰ度、Ⅱ度和Ⅲ度内痔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4%(237/251)、91.9%(238/259)和90.5%(38/42);内镜下套扎治疗404例,其中Ⅰ度、Ⅱ度和Ⅲ度内痔分别为21例(5.2%)、194例(48.0%)和189例(46.8%),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6.0%(388/404),其中Ⅰ度、Ⅱ度和Ⅲ度内痔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00.0%(21/21)、98.5%(191/194)和93.1%(176/189);内镜下套扎联合硬化剂注射治疗71例,其中Ⅰ度、Ⅱ度和Ⅲ度内痔分别为0例(0.0%)、13例(18.3%)和58例(81.7%),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8.6%(70/71),其中Ⅱ度和Ⅲ度内痔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00.0%(13/13)和98.3%(57/58)。首次内镜下治疗后随访3~43个月,内镜下内痔微创治疗总体复发率为11.2%(109/971):513例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有效者中,74例(14.4%)复发,其中Ⅰ度、Ⅱ度和Ⅲ度内痔的复发率分别为4.6%(11/237)、21.4%(51/238)和31.6%(12/38);388例内镜下套扎治疗有效者中,29例(7.5%)复发,其中Ⅰ度、Ⅱ度和Ⅲ度内痔的复发率分别为0.0%(0/21)、5.8%(11/191)和10.2%(18/176);70例内镜下套扎联合硬化剂注射治疗有效者中,6例(8.6%)复发,其中Ⅱ度和Ⅲ度内痔的复发率分别为7.7%(1/13)和8.8%(5/57)。结论 内痔行内镜下微创治疗总体疗效好、复发率低,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于Ⅰ度内痔,选择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即可保证疗效,临床更多选择该方法;对于Ⅱ度内痔,建议选择内镜下套扎治疗,疗效满意且复发率低;而对于Ⅲ度内痔,建议行套扎联合硬化注射治疗,以保证疗效并减少复发率。
    2024,41(4):310-312,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21230-00655
    摘要:
    2017年8月至2022年8月间,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消化内科共8例胰腺以外腹腔脏器组织囊肿患者接受了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注射治疗,其中2例肝囊肿、2例脾囊肿、3例肾囊肿、1例胃胰间隙囊肿,8例患者共行11例次注射治疗,其中无水乙醇注射2例次、聚桂醇注射9例次,注射成功率100.0%(11/11)。随访3个月至5年,5例患者囊肿完全消失,其余3例患者囊肿缩小50%或以上。以上结果初步证实,对于胰腺以外腹腔脏器组织囊肿,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注射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2024,41(4):313-315,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20801-00398
    摘要:
    食管破裂是临床危急重症,病情突然、凶险,需要尽早手术干预。文中报道了2例男性青少年纵隔气肿患者,以胸痛为主要症状,均有食管异物史,影像学检查考虑纵隔气肿为食管穿孔所致,胃镜检查未发现明确食管穿孔,随后予保守治疗,2例患者症状、体征均明显好转后出院,从而避免了外科手术。
    2024,41(4):315-317,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1122-00317
    摘要:
    早期胃印戒细胞癌是一种以在黏膜层水平播散为生物学特点的恶性肿瘤,常难以判定病灶边界。文中1例早期胃印戒细胞癌,使用“多象限活检联合组织夹标记”的方法进行边界确定,并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
    2024,41(4):318-322,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20614-00325
    摘要:
    在胃癌前病变及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血清学标记物、胃黏膜镜下表现以及组织病理学特征被认为有助于评估发生风险,许多学者亦是以此建立了一系列用于预测胃癌发生风险的评估体系。文中归纳了目前已有相关评价体系的研究,综述现有体系对于胃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风险的评估效果。
    2024,41(4):323-327,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522-00527
    摘要:
    结直肠息肉是发生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早期息肉切除是预防结直肠癌的重要干预措施。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常规切除结直肠息肉的方法。目前常用的传统内镜黏膜切除术(conventional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CEMR)是通过注射缓冲液到黏膜下层,使黏膜与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分开从而切除息肉,而注水EMR(underwater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UEMR)是一种相对新颖的技术,通过注水代替黏膜下注射对黏膜病变进行切除。现比较UEMR和CEMR,以判断UEMR的疗效及安全性。
    2024,41(4):328-332,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324-00026
    摘要:
    动力螺旋小肠镜是在传统手动螺旋小肠镜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小肠镜,该设备创新性将电机与内镜集成,并利用外套管的螺旋形柔性鳍,将环轴旋转力量转化为沿轴推拉力量,提高了操作时效,节约了医疗人力资源,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动力螺旋小肠镜相关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是小肠镜诊治领域最新发展方向之一,文中从动力螺旋小肠镜的特点、安全性、有效性、高效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内镜医师了解并合理应用该新型设备提供参考。
    2024,41(4):333-336,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227-00013
    摘要:
    胃流出道梗阻是由多种良恶性疾病引起的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营养状况及预后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超声内镜引导下胃肠吻合术在治疗恶性胃流出道梗阻方面展现出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逐渐取代外科手术或内镜下支架置入术成为治疗恶性胃流出道梗阻的首选治疗方法。文中就超声内镜引导下胃肠吻合术治疗恶性胃流出道梗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文献综述。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优先出版日期:  2024-04-30 , DOI:
    摘要:
    目的 探索不同长度胰管支架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post-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pancreatitis, PEP)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且术中置入5 Fr预防性胰管支架的胆道疾病患者,按使用支架的长度分为5 cm短支架组与5 cm以上的长支架组,分别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术中操作与术后情况。主要研究终点为PEP发生率。为减少研究偏倚,我们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方法进行补充分析,比较分析内容同前。 此外,我们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对总体患者进行PEP危险因素的探索。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99例患者,其中短支架组163例,长支架组136例,总体PEP发生率为11.0%。两组患者的PEP发生率[11.7% (19/163) 比 10.3% (14/136), ?2=0.140, P =0.708],中-重症PEP发生率[1.8% (3/163) 比 2.2% (3/136), ?2=0.000, P =1.000]及2周内支架自发脱落率[81.7% (103/126) 比 78.4% (87/111), ?2=0.421, P =0.51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每组样本量为123例,总体PEP发生率为8.9% (22/246)。两组患者的PEP发生率[8.9% (11/123) 比 8.9% (11/123), ?2=0.000, P =1.000],中-重症PEP发生率[0.8% (1/123) 比 1.6% (2/123), ?2=0.000, P =1.000]及2周内支架自发脱落率[80.6% (75/93) 比 78.6% (77/98), ?2=0.126, P =0.7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回归分析显示肝功能正常(OR =2.36,95%CI:1.01~5.51,P =0.046)与胆管插管失败(OR =7.51,95%CI:2.18~25.96,P =0.001)是胆道疾病患者预防性胰管支架置入后发生PEP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与5 Fr-5 cm胰管支架相比,长度更长的5 Fr胰管支架并不能进一步降低总体PEP和中-重症PEP风险。并且肝功能正常与胆管插管失败是胆道疾病患者预防性胰管支架置入术后发生PEP的独立危险因素。
    优先出版日期:  2024-03-20 , DOI:
    摘要:
    目的 比较两种手术方法对于Roux-en-Y吻合术行ERCP患者安全性、有效性和临床可操作性。方法 选取消化内科2021年1月-2022年9月进镜成功、找到十二指肠乳头31例Roux-en-Y吻合术胆管结石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采用回顾研究的方法,2021年1月-2021年12月17例患者分为A组,2022年1月-2022年9月14例患者分为B组,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双人操作法和三人操作法。结果 所有入组患者插管成功率为90.32%(28/31),其中A组插管成功率为82.35%(14/17),B组插管成功率为100%(14/14),两组患者插管成功率通过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平均插管时间比较,B组(42.89±6.57 min)明显低于A组(61.02±9.23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入组患者行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13%(5/3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通过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对于Roux-en-Y吻合术后并发胆道疾病行ERCP患者,两种方法在插管成功率和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操作时间方面三人操作法具有明显优势。
    优先出版日期:  2024-01-15 , DOI:
    摘要:
    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 EUS)已广泛应用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但其对微血管血流及组织灌注判断方面的局限性也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随着第二代造影剂的出现,对比增强谐波超声内镜(Contrast-enhanced harmonic endoscopic ultrasound, CH-EUS)技术也应运而生,其在微血管的可视化、局灶性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肿瘤的分期以及疾病治疗的指导等多个方面均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将对CH-EUS在胃肠道上皮下病变、胰腺病变、胆道疾病、内脏血管疾病及腹腔淋巴结相关疾病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及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优先出版日期:  2024-05-08 , DOI:
    摘要:
    【摘要】 目的 十二指肠乳头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难度大,相当数量的腺癌被误诊为腺瘤。本研究拟通过分析十二指肠乳头肿瘤的内镜和临床数据,阐明两者的特征,提高乳头肿瘤性质判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明确诊断为十二指肠乳头腺癌和腺瘤的患者。收集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内镜和病理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乳头腺癌的高危因素。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19例腺癌和171例腺瘤患者。两组患者年龄、身体质量指数、临床症状、恶性肿瘤家族史、胆管扩张、胰管扩张、病变大小、腺瘤部位分型、EUS分期、EUS胆胰管受累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非壶腹周围型病变、超声内镜非局限于十二指肠主乳头、超声内镜胆胰管受累、年龄≥60岁、病变大小≥1.5cm、临床症状、恶性肿瘤家族史、胆管扩张、胰管扩张为十二指肠乳头腺癌的危险因素。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发现,非壶腹周围型病变(OR=6.38 95%CI 1.12-36.53)、超声内镜非局限于十二指肠主乳头(OR=13.9 95%CI 4.49-43.05)、年龄≥60岁(OR=2.26 95%CI 1.07-4.76)、病变大小≥1.5cm(OR=3.77 95%CI 1.79-7.94)是十二指肠乳头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非壶腹周围型病变、超声内镜非局限于十二指肠主乳头、年龄≥60岁、病变大小≥1.5cm是十二指肠乳头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
    优先出版日期:  2024-05-07 , DOI:
    摘要:
    为研究超声内镜引导下优化治组织胶注射法在弹簧圈栓塞治疗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中的应用效果,纳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23年9月-2023年11月因肝硬化门脉高压发生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需超声内镜引导下行组织胶栓塞治疗的患者48例,按组织胶注射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n=25,优化组织胶注射法)和对照组(n=23,传统组织胶注射法)。主要评价指标为组织胶注射堵针情况,次要指标为胃静脉曲张的改善程度、治疗时间、操作医生满意度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堵针发生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32)。GV缓解情况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试验组治疗时间为(43.6±2.8)min,对照组为(63.0±3.5)min,试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01);操作医师满意度治疗组为92.0% (23/25),对照组为65.2% (1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术后发生低热的患者试验组有4例,对照组有11例,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超声引导下采用优化组织胶注射法进行弹簧圈栓塞治疗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可以降低穿刺针注射相关不良反应,提高手术成功率,节省治疗时间并提高医师满意度。
    优先出版日期:  2024-05-07 ,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AB分型联合Arima分型预测浅表食管鳞状细胞癌(superficial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SESCC)浸润深度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7年7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及江苏省中医院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且鳞状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ntra-epithelial papillary capillary loops,IPCL)AB分型为B2型的76处SESCC病例纳入研究,根据Arima分型规则对IPCL进行二次分类,以病理判定的浸润深度为金标准,分析B2型联合Arima分型对SESCC浸润深度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76处病变中,31处(40.8%)浸润黏膜肌层(T1a-MM)或黏膜下层浅层(T1b-SM1),B2型IPCL预测T1a-MM/T1b-SM1 SESCC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0.45%(31/44)、79.64%(176/221)、40.79%(31/76)、93.12%(176/189)、78.11%(207/265)。对这些病变的IPCL进行Arima分型,B2-4ML型、B2-AVA-4M型IPCL预测T1a-MM/T1b-SM1 SESCC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1.36%(27/44)、88.24%(195/221)、50.94%(27/53)、91.98%(195/212)、83.77%(222/265)和38.64%(17/44)、94.57%(209/221)、58.62%(17/29)、88.56%(209/236)、85.28%(226/265)。结论 B2型IPCL联合Arima分型可以提高对T1a-MM/T1b-SM1 SESCC的诊断准确性。
    优先出版日期:  2024-05-06 , DOI:
    摘要:
    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恶性度高于分化型早期胃癌。报告1例早期胃印戒细胞癌行ESD术患者,虽然术前完善相关检查评估考虑早期胃印戒细胞癌,术后4年后出现全身多发转移。
    优先出版日期:  2024-05-05 , DOI:
    摘要:
    目的 比较富马酸伏诺拉生与雷贝拉唑治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人工溃疡的疗效。方法 本实验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在2021至2023年间共入组91例患者,均来自江苏省人民医院,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ESD术后第4天起服用富马酸伏诺拉生联合瑞巴派特或雷贝拉唑联合瑞巴派特,8周后复查内镜,比较手术创面愈合情况。结果 通过内镜观察到富马酸伏诺拉生组受试者的溃疡面积缩小率比雷贝拉唑组显著提高(92.86%比90.04%,t=3.281,P=0.001),完全愈合率(15.69%比7.50%,t=1.414,P=0.234)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富马酸伏诺拉生在不增加不良事件风险的前提下可以达到更好的溃疡治疗效果,对ESD术后预防出血起到更好的作用。
    优先出版日期:  2024-04-30 , DOI:
    摘要:
    目的 评价硫酸镁钠钾口服液(oral sulfate solution,OSS)用于成人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研究者单盲、阳性对照、非劣效性临床研究。受试者随机接受结肠镜检查前分次服用共2瓶OSS或4升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Ⅲ)(polyethylene glycol,PEG)的肠道准备方案。主要疗效指标为肠道准备的有效性。波士顿评分量表(Boston Bowel preparation Scale,BBPS)各节段(右侧结肠、中段结肠和左侧结肠)评分均≥2分定义为有效。次要疗效指标包括受试者的依从性和结肠镜下肠腔气泡评估,同时包括服药后排便间隔时间、服药后大便呈Ⅶ型(Bristol大便分类法)间隔时间、排便次数、结肠镜检查阳性率(息肉、非息肉性隆起、溃疡等检出率);以及通过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来评估安全性。结果 共4家医院的240名受试者参加研究,其中试验组(OSS组)120例,对照组(PEG组)120例。全分析集(full analysis set,FAS)分析显示OSS组与PEG组的肠道准备成功率分别为92.44%(110/119)和91.60%(109/119)(χ2=0.058,P=0.809)。除FAS分析左侧结肠BBP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外,FAS和符合方案集(per protocol set,PPS)分析均显示OSS组BBPS总分及各肠段评分均优于PEG组。OSS组的气泡评估满意率更高(两组分别为95.80%和89.08%,P=0.025)。两组的依从性、结肠镜检查阳性率和安全性相似。结论 OSS方案的肠道准备质量不低于4 L PEG方案,消泡效果好,安全性相当。
    优先出版日期:  2024-04-30 , DOI:
    摘要:
    为评估经口双气囊小肠镜圈套碎石治疗小肠结石伴梗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至2023年3月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诊治的小肠结石伴梗阻患者的临床、内镜、影像、病理和手术相关资料。共纳入5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2~83岁,临床表现主要是消化道梗阻,结石直径30~50 mm,位于空肠3例、回肠近段1例、空回交界1例。术前3例经影像学诊断为小肠结石。5例均达到技术成功;4例达到临床成功,梗阻症状完全缓解,1例因合并恶性梗阻临床症状部分缓解。术后5例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随访15~790 d,无复发。结果显示经口双气囊小肠镜圈套碎石治疗小肠结石安全有效,为小肠结石患者提供了除外科手术治疗外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优先出版日期:  2024-04-30 , DOI:
    摘要:
    静脉硬化性结肠炎是临床上罕见的以肠系膜上静脉分支及结肠壁静脉管壁广泛钙化并右半结肠壁增厚为主要特征的缺血性结肠炎。现报告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例患者,旨在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优先出版日期:  2024-04-17 , DOI:
    摘要: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合并胃肠道血管畸形出血少见。本文报道了1例以消化道出血为表现的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合并回肠血管畸形患者,经小肠镜下止血的诊治过程,旨在为该类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优先出版日期:  2024-04-16 , DOI:
    摘要:
    目的 评价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在特殊人群ERCP术中抑制肠蠕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于黑龙江省医院消化病院诊断为胆道疾病,在ERCP操作中由于频繁肠蠕动影响操作但又不适合使用解痉剂的患者72例,术中局部喷洒盐酸达克罗宁胶浆,观察给药前后十二指肠蠕动幅度和次数、镜下视野清晰度、胆管插管所需时间及生命体征等,进行用药前自身对照,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另外,对9例疑诊奥迪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SOD)患者在用药前后进行了奥迪括约肌压力测定(sphincter of Oddi manometry,SOM)。结果79.2%患者(57/72)用药后十二指肠蠕动程度比用药前改善(P<0.05),12例气泡明显遮盖视野者用药后全部改善。63例首次ERCP患者用药后平均胆管插管成功时间2.9±4.2分钟。9例SOM患者中7例(77.8%)用药后括约肌基础压力和/或收缩频率下降(p<0.05)。所有患者术中未出现药物相关并发症。ERCP术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分别为4.2%和8.3%。结论 在ERCP术中,对于因频繁肠蠕动影响操作而又不适合用解痉剂的特殊人群,局部喷洒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可以有效抑制十二指肠蠕动,降低奥迪括约肌基础压力及收缩频率,改善操作条件,提高胆管插管成功率,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优先出版日期:  2024-04-03 , DOI:
    摘要:
    随着胃肠道肿瘤早期筛查的普及,我国消化内镜诊疗总数迅速上升,但无痛内镜所占比例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近年来出台了多项关于无痛内镜诊疗平台的规范、指南及共识,阐述搭建无痛内镜诊疗平台的重要性、所需具备的条件。本文将总结相关指南及共识,并结合笔者所在无痛内镜诊疗平台的经验,提供一个无痛内镜诊疗平台构建、运行的范例,并对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法。
    优先出版日期:  2024-03-05 , DOI:
    摘要:
    目的 超声电子内窥镜是消化道系统疾病诊治的重要手段,本临床试验探究了开立EG-UC5T 超声电子上消化道内窥镜的有效性是否非劣效于已上市同类产品,同时确认该试验器械的安全性。 方法 研究随机选取2021年3月至2021年7月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中心1)和深圳市人民医院(中心2)的160名需要进行超声内镜诊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使用试验机(开立EG-UC5T)或对照机(富士EG-580UT),主要评价指标为超声图像质量优良率,超声图像质量优良率的比较采用非劣性验证,次要有效性评价指标为内镜图像质量优良率、操作性能优良率和系统稳定性评价;安全性评价以受试者术中、术后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为评价指标。 结果 结果显示,在意向治疗分析集(ITT),试验机与对照机的超声图像质显优良率的率差为0.0%,率差95%置信区间为-4.69%~4.75%,在符合方案分析集(PPS),试验机与对照机的超声图像质量优良率的率差为0.0%,率差95%置信区间为-4.69%~4.87%,两个数据集的超声图像质量优良率置信区间下限均大于非劣效界值-8%,可推断试验机非劣于对照机的非劣效假设成立。试验机与对照机内镜图像质量优良率和操作性能优良率的率差在ITT和PP分析中为均为0.0%,即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系统不稳定事件发生率为0.0%,且试验机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生不良事件。 结论 开立EG-UC5T超声电子上消化道内窥镜在正常条件使用下其有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均满足临床应用的要求。
    优先出版日期:  2024-03-04 , DOI:
    [摘要] (220) [HTML] (0) [PDF 1.09 M] (115)
    摘要:
    目的:评估在结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金属夹联合丝线和橡皮圈作为简易内牵引装置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间,在南通大学附属江阴医院进行ESD治疗的56例早期结肠癌和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常规ESD组A组(对照组N=28)和金属夹联合丝线及橡皮圈牵引组B组(实验组N=28)中,采用计算机软件随机分配。对两组患者的ESD手术总时间、粘膜剥离时间、粘膜下注射次数、完整切除病灶率、手术并发症等情况进行综合比较。结果:B组手术总时间较A组缩短,(74.64±33.25)比(117.18±35.75)min(P<0.001),存在统计学差异;B组粘膜剥离时间较A组缩短,(51.61±24.87)比(99.11±32.725)min,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B组粘膜下注射次数较A组少,(1.68±1.16)比(4.96±1.41)次,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两组患者在手术面积和完整切除率及手术并发症方面不存在统计学的差异(P>0.05);结论:金属夹联合丝线及橡皮圈的作为牵引辅助装置,可以降低结肠ESD的技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简单实用,对ESD操作初学者有一定的协助作用。
    优先出版日期:  2024-01-24 , DOI:
    摘要:
    目的 探索研究6-10mm肠息肉冷圈套器切除术后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金属夹。资料与方法 纳入符合冷圈套器切除标准的6-10mm息肉200例,随机分为预防性金属夹治疗组和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之间年龄、性别、BMI、波士顿评分、进镜时间、息肉大小、创面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时间、术后迟发性出血率。结果:金属夹治疗组98人,切除结肠息肉134块(n=134);观察组97人,切除息肉132块(n=132);各组间年龄、性别、BMI、波士顿评分、进镜时间、息肉大小、创面大小符合正态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171.03±90.78VS69.81±43.26);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出血时间(19.98±17.37vs29.16±17.5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迟发性出血率(0.0%vs0.7%,p=0.50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6-10mm肠息肉冷切除术后创面持续出血时间小于60s的患者,预防性使用金属夹可增加手术时间和手术费用,虽然在术中金属夹对减少出血时间有影响,但对预防术后并发症方面效果不明显。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内痔的内镜诊治

    唐涌进  顾文景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24,41(1):35-42,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601-00137
    [摘要] (262) [HTML] (128) [PDF 2.86 M] (24454)
    摘要:
    目的 研制机器人消化内镜系统(robotic digestive endoscope system,RDES),验证其可行性、安全性及操控性能。方法 基于主从控制系统设计RDES,包含3部分:整合内镜主体包括内镜和与之整合的内镜旋钮/按钮控制系统;机械臂系统包括基座、机械臂及连接在其上的内镜进退操控装置(有力反馈)和内镜轴向旋转操控装置;操控台包括内镜控制主手和图像显示器。操作者坐在远离检查台的操控台前,操控主手实现内镜头端弯曲、镜身进退及旋转,并通过主手上的按钮实现送气、送水、吸引、定图以及运动比切换功能。(1)活体猪胃镜检查实验:初学组、高级组医师各5名,每人分别操控RDES及普通内镜(间隔2周)行活体猪胃镜检查6次,比较检查时间。(2)仿真胃模型内壁画圆实验:初学组、高级组医师各5名,每人分别操控RDES 1∶1、RDES 5∶1模式和普通内镜完成画圆实验各6次,比较3种方式完成时间、准确度(即轨迹偏差)和工作量。结果 RDES运行良好,力反馈良好。活体猪胃镜检查实验中,胃镜检查均顺利完成,无黏膜损伤及出血、穿孔。初学组和高级组医师操控RDES的检查时间均随操控例次增加呈下降趋势,但操控RDES的下降值大于操控普通内镜(初学组P=0.033;高级组P=0.023)。仿真胃模型内壁画圆实验中,初学组医师操控RDES 1∶1、5∶1模式完成内镜下画圆时间均短于普通内镜[1.68(1.40,2.17)min、1.73(1.47,2.37)min比4.13(2.27,5.16)min,H=32.506,P<0.001],轨迹偏差均优于普通内镜[(0.50±0.11)mm、(0.46±0.11)mm比(0.82±0.26)mm,F=38.999,P<0.001],工作量均小于普通内镜[42.00(30.00,50.33)分、43.33(35.33,54.00)分比52.67(48.67,63.33)分,H=20.056,P<0.001];高级组医师操控RDES 1∶1、5∶1模式完成时间均长于普通内镜[1.72(1.37,2.53)min、1.57(1.25,2.58)min比1.15(0.86,1.58)min,H=13.233,P=0.001],但轨迹偏差[0.47(0.13,0.57)mm、0.44(0.39,0.58)mm比0.52(0.42,0.59)mm,H=3.202,P=0.202]、工作量[(44.62±21.77)分、(41.24±12.57)分比(44.71±17.92)分,F=0.369,P=0.693]和普通内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DES可实现远台操控,大大降低了工作强度;RDES可同时调控大小旋钮,使操控更灵活;RDES增加了运动比模式,使操控更精细;RDES易于初学者掌握,有望缩短医师培养周期;RDES为实现内镜远程操控和全自动消化内镜提供了可能。
    2021,38(4):256-275,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1208-00950
    [摘要] (1961) [HTML] (0) [PDF 3.45 M] (7253)
    摘要:
    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 of cardia,AC)是一种原发性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目前,国内关于AC的诊断、治疗及随访等问题均尚无统一的专家共识。为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牵头,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参考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通过集体讨论与投票等方式,共同制定本共识。本共识内容就AC的诊断、治疗、随访及特殊人群AC的治疗等列有17条陈述建议。
    2021,38(9):676-687,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10526-00340
    [摘要] (2734) [HTML] (0) [PDF 5.42 M] (5336)
    摘要:
    痔病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其中内痔占绝大部分。消化内镜在内痔的治疗中优点众多,在中国已经开始逐步普及,但是目前缺乏与之相关的临床指南和操作共识来指导消化内镜内痔微创治疗。为了更好地规范消化内镜内痔诊疗和促进这项技术的健康发展,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内痔协作组组织了36位国内从事内痔微创治疗的消化内镜专家和肛肠领域专家,基于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国内外近期发布的痔病诊疗指南和已经发表的研究数据,从开始的问卷调查到现场专家反复讨论,最终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和消化内镜特点的内痔诊断与治疗指南,即《中国消化内镜内痔诊疗指南及操作共识(2021)》,以期为消化内镜医师在痔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提供指导。
    [摘要] (2040) [HTML] (730) [PDF 937.58 K] (5330)
    摘要:
    随着饮食结构持续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结直肠癌不仅已成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且发病率仍不断攀升,疾病负担沉重,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尽早发现和处理结直肠癌癌前病变与状态,特别是结直肠腺瘤,有助于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实现预防关口前移和重心下移。鉴于此,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并联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等多个学会,组织我国消化、内镜、肿瘤和健康管理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本共识,内容涵盖结直肠癌癌前病变与状态的定义、预防、筛查与诊断、治疗与随访等多个部分,以期为我国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和状态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2021,38(12):1040-1046,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0813-00495
    [摘要] (1101) [HTML] (0) [PDF 4.97 M] (4658)
    摘要: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3大常见的恶性肿瘤,通常经“腺瘤-癌”的发展模式演变而来,对结直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的早期检出和及时治疗明显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内镜检查技术日益发展,提高分辨率、图像增强、提高可视化等相关技术应用于结肠镜,显著提高了息肉检出率及腺瘤检出率。在内镜下治疗中,应该根据结直肠息肉生长部位、大小、形态选择合适的息肉切除方法,尽可能提高整块切除、完全切除率,减少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本文就结直肠息肉的分类、内镜检查技术和治疗的方法及进展做一综述。
    [摘要] (3270) [HTML] (0) [PDF 0.00 Byte] (4559)
    摘要:
    目的 评估非放大内镜下窄带成像技术(NBI)国际结直肠内镜分型(NICE分型)系统判断结直肠肿瘤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普通内镜医师行白光结肠镜检查检出、并行NBI观察及NICE分型的224处结直肠息肉资料,对NICE分型结果和内镜或外科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24处息肉中NICE 1型59处,2型159处,3型6处;病理诊断非肿瘤性息肉58处,肿瘤性息肉166处。依据NICE分型诊断肿瘤性息肉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1.6%、77.6%、92.1%、76.2%和87.9%。NICE分型预测大息肉(直径≥10mm)、小息肉(直径6~9mm)和微小息肉(直径≤5mm)肿瘤性与否的敏感度和准确率分别为100.0%、97.0%、80.9%和95.7%、87.8%、83.3%,诊断准确率随病变直径变小而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4)。结论 临床实际工作中,普通内镜医师利用非放大内镜下NICE分型判断结直肠肿瘤总体准确率较高,具有一定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 (2144) [HTML] (0) [PDF 0.00 Byte] (4484)
    摘要:
    目的 分析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行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的459例患者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比较两组相关因素的差异,分析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459例患者中发生迟发性出血者27例;共切除息肉572枚,发生迟发性出血息肉42枚。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男性85.2%)、切除息肉数量(≥3枚者59.3%)、合并高脂血症(29.6%),息肉直径(≥10 mm者66.7%)、形态(有蒂81.0%)、病理类型(腺瘤型95.2%)、切除方式(EMR者90.5%)与迟发性出血显著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合并高脂血症,息肉数目、大小、形态为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男性患者、合并高脂血症、切除≥3枚息肉、息肉直径≥10 mm、息肉有蒂为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3,40(6):421-430,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607-00230
    [摘要] (1278) [HTML] (307) [PDF 3.27 M] (4030)
    摘要:
    自2019年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发布《中国消化内镜诊疗相关肠道准备指南(2019,上海)》以来,随着国内人群对于结肠镜检查的需求普遍加大,国内消化内镜技术得以飞速发展,质量控制体系逐渐健全,人工智能评价领域逐渐开展。为进一步更新相关进展,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结直肠学组牵头拟定本共识意见,聚焦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借鉴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并邀请国内消化领域专家进行讨论及修改,对各推荐意见的证据质量及推荐强度进行评估并投票。本共识意见主要从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必要性、质量控制及质量评分、常用肠道清洁剂的推荐使用策略、提高肠道准备质量的有效措施、肠道准备的个体化应用、肠道准备的宣教方式共6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对结肠镜检查前相关肠道准备的实施与策略提供指导性建议,供临床医师参考。
    [摘要] (1347) [HTML] (0) [PDF 0.00 Byte] (3753)
    摘要:
    近年来由于内镜检查的普及和内镜超声检查(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 SMTs)的检出率大幅提高。内镜下切除SMTs因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与认可,因此在提高SMTs检出率的基础上进行内镜下微创治疗,是改善SMTs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节约国家医疗资源的有效途径。 目前,国际上仅有美国消化内镜协会发布的《消化道上皮下病变内镜诊疗指南(2017)》[1],仍缺少适合中国国情及医疗现状的SMTs内镜诊治共识意见,导致目前国内存在病例选择缺乏标准,治疗并发症较高等情况。为此,依据我国SMTs的诊治现状,并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牵头,组织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各专家共同制订相关共识意见。本共识主要涉及普通胃肠镜检查可以观察到的SMTs。
    [摘要] (1971) [HTML] (0) [PDF 0.00 Byte] (3714)
    摘要:
    目的 评估窄带成像放大内镜(ME-NBI)下应用JNET分型诊断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临床价值。 方法 在ME-NBI模式下对结肠镜检查发现的110处结直肠新生性病变进行观察,分析病变的血管形态及表面结构变化,根据ME-NBI分型系统(JNET分型、Kudo分型)初步判断病变的性质,并与切除标本的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ME-NBI下JNET分型总体分型诊断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6.2%(75/78)、93.8%(30/32)、97.4%(75/77)、90.9%(30/33)和95.5%(105/110),Kudo分型总体分型的上述指标结果分别为92.3%(72/78)、81.3%(26/32)、92.3%(72/78)、81.3%(26/32)和89.1%(98/110),两者在诊断准确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7)。JNET分型总体分型诊断微小息肉(≤0.5 cm)、小息肉(>0.5~1.0 cm)、大息肉(>1.0 cm)肿瘤性的准确率分别为92.3%(36/39)、93.8%(15/16)和98.2%(54/55),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9)。 结论 ME-NBI下JNET分型在鉴别结直肠病变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方面具有较可靠的诊断价值。
    2022,39(1):19-34,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11119-00688
    [摘要] (643) [HTML] (461) [PDF 1.57 M] (3542)
    摘要:
    消化道异物是消化科常见的危急症之一,在儿童中最为常见。因误吞异物的种类繁多,导致处理方式多样,潜在的风险及并发症不断升级,若处理不及时或者处理不当会产生严重后果。目前,中国尚无针对儿童的消化道异物指南,因而在结合我国临床实践基础上制订符合国际标准的儿童消化道异物循证指南,对有效指导和促进儿童消化道异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指南按照规范的制订流程,联合多学科专家,基于现有证据,结合临床实践,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儿童消化道异物管理指南,以期为各级各类接诊儿童消化道异物的临床医师提供指导与决策依据。
    2021,38(5):337-360,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10302-00143
    [摘要] (1869) [HTML] (0) [PDF 13.05 M] (3489)
    摘要:
    近年来,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活检术(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biopsy,EUS-FNA/B)在我国广泛开展,成为消化道及邻近器官病变诊治的重要手段。随着EUS-FNA/B技术与理念的不断发展,如何规范化和标准化开展EUS-FNA/B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指南在现有国内外相关指南的基础上,对近年来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更新,针对EUS-FNA/B的临床指征、操作技术、标本处理、围手术期管理、学习与培训等方面,以问答的形式提出了21个临床关注的问题和37条推荐意见,以期指导EUS-FNA/B的规范化应用。
    [摘要] (2119) [HTML] (0) [PDF 0.00 Byte] (3356)
    摘要:
    目的:探讨SSA及TSA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SSA、TSA的检出率及内镜特征,比较SSA、TSA、增生性息肉、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的恶变情况。结果:TSA的检出率为0.13%,SSA的检出率为0.07%。TSA、SSA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汉族和维吾尔族中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SA、SSA均多为单发、无蒂或亚蒂。TSA多见于远端结肠,占82.86%,SSA多见于近端结肠,占5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1,P<0.01)。TSA大小平均为4.92±4.57mm,SSA平均为7.11±6.8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2,P=0.08)。SSA恶变者占25.64%,与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相似(P>0.05),TSA恶变者占8.57%,与管状腺瘤相似(P>0.05),SSA恶变发生率高于T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3,P=0.02)。结论:TSA、SSA均多为单发、无蒂或亚蒂;TSA多见于远端结肠,SSA多见于近端结肠;SSA恶变发生率高于TSA。
    2018,35(7):511-517,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8.07.004
    [摘要] (2170) [HTML] (0) [PDF 0.00 Byte] (3213)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标本的规范化病理评估及其重要意义。 方法 选自2012年8月至2016年6月间本院内镜中心行结直肠ESD治疗的连续性113例早期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参照日本结直肠癌处理指南,进行标本规范化处理和病理学评估,包括组织学类型、肿瘤最大径、肿瘤浸润深度、出芽分级、脉管侵犯情况、水平及垂直切缘情况,并综合评估病例的治愈性或非治愈性切除等。 结果 病理诊断结直肠腺瘤63例(55.75%),其中管状腺瘤29例(25.66%),绒毛状腺瘤2例(1.77%),绒毛管状腺瘤32例(28.32%)。锯齿状病变34例(30.09%),包括传统型锯齿状腺瘤19例(16.81%),无柄锯齿状腺瘤11例(9.73%),增生性息肉4例(3.54%)。浸润性腺癌16例(14.16%),包括高分化腺癌7例,中分化腺癌7例,低分化腺癌1例,黏液腺癌1例。病理评估发现,16例早期浸润性结直肠癌,2例有脉管癌栓,均为发生于乙状结肠的中分化腺癌。108例垂直切缘阴性(95.58%),1例垂直切缘阳性(中分化浸润性腺癌,pT1b2),1例垂直切缘可疑阳性,3例无法准确评估。80例(70.80%)水平切缘阴性,20例(17.70%)水平切缘阳性(19例腺瘤,1例中分化腺癌),13例无法准确评估。术后评估显示,113例ESD标本中病变完整切除率为82.30%,大肠浸润性腺癌的病变完整切除率为93.75%。16例大肠浸润性腺癌,术后治愈性切除5例(治愈性切除率31.25%),非治愈性切除11例。其中7例非治愈性切除追加手术,余随访未见复发。 结论 标本规范处理、全面准确的病理学评估是结直肠ESD技术发展关键因素,对内镜治疗取得长期成功非常重要。
    2023,40(8):589-594,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425-00654
    [摘要] (496) [HTML] (186) [PDF 2.19 M] (2896)
    摘要:
    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是引发胃部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HP也被世界卫生组织等列为明确致癌物。目前临床常用的非侵入性法检测HP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如无法明确HP定植位置,也可能因其处于休眠期而漏诊或误诊。相较而言,病理学方法检测HP结果更为精准,可了解组织病变情况,并指导后续治疗与预后判断。组织学检测HP方法众多,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病理医师在检测方法的选择上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病理学组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此共识,旨在规范胃组织标本HP感染的病理诊断,为临床医师提供有关胃黏膜HP感染病理组织学的诊断治疗建议,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提升疾病治疗效果。
    [摘要] (1146) [HTML] (0) [PDF 0.00 Byte] (2803)
    摘要:
    自20世纪60年代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问世以来,开创了胆胰疾病新的治疗领域,随着医学材料科学、影像学及临床经验的积累,括约肌切开、扩张、引流等ERCP相关的治疗技术也逐渐开始涌现。我国的ERCP技术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与推广,目前已经成为国内诊断和治疗胆胰疾病的重要手段。2010年,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ERCP学组牵头制定了“ERCP诊治指南(2010版)”,该指南在规范化ERCP操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而随着ERCP的技术进步、发展与推广,ERCP的操作方法、干预时机以及围手术期处理等方面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为此有必要对“ERCP诊治指南(2010版)”进行增补和修订。本指南结合最新的国内外临床研究结论及专家意见,结合国内实际国情,旨在进一步规范ERCP手术流程,完善ERCP技术推广,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摘要:
    慢性胰腺炎是一种迁延不愈的难治性疾病,因症状顽固,需终身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大大地加重了社会的公共医疗负担。近年来,慢性胰腺炎在全球发病率不断上升,病因机制和诊疗方式不断更新,日本、美国和欧洲相继颁发了临床诊疗指南。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胰腺炎专委会牵头组织消化内科、胆胰外科、内分泌科、影像科和病理科等多学科专家,依据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国内外最新研究结果,参照多部国际慢性胰腺炎指南,对我国2012年版《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进行了修订。
    2021,38(5):384-389,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0806-00434
    [摘要] (1009) [HTML] (0) [PDF 35.99 M] (2635)
    摘要:
    目的 探讨术前应用白光内镜联合内镜超声检查(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评估浅表胃癌浸润深度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经胃镜病理确诊的浅表胃癌患者资料,将术前白光内镜及EUS资料完整,并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4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内镜医师对白光内镜判读结果的自信与否,将患者分为白光内镜确定组(47例)和白光内镜不确定组(37例),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评估白光内镜及EUS对浅表胃癌浸润深度判断的准确性,及对治疗决策的影响。结果 白光内镜和EUS判断浅表胃癌浸润深度的总准确率分别为73.8%(62/84)和81.0%(68/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2)。白光内镜确定组白光内镜判断胃癌浸润深度的准确率为93.6%(44/47),高于白光内镜不确定组的48.7%(18/37)(χ2=21.656,P<0.001)。84例患者中20例(23.8%)被白光内镜高估浸润深度,其中8例(40.0%)经EUS修正诊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变表面不规则(OR=5.076,95%CI:1.628~15.821,P=0.005)、病变边缘显著隆起(OR=3.831,95%CI:1.238~11.857,P=0.020)和病理类型是未分化型癌(OR=6.887,95%CI:1.882~25.204,P=0.004)是影响读图医师信心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浅表胃癌,白光内镜确定病变浸润深度者,白光内镜诊断准确率高;白光内镜不确定浸润深度者,联合EUS能提高诊断准确率,利于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摘要] (1129) [HTML] (0) [PDF 808.90 K] (2461)
    摘要: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的内镜治疗逐渐流行,但目前缺乏应用的行业指导。为了规范GERD的内镜治疗,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食管疾病协作组牵头,邀请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检索、讨论,并召开了4次专家研讨会,制订了本专家共识。本专家共识涉及GERD的诊断、内镜治疗前评估、内镜治疗方式选择指导及效果评价,以及GERD内镜治疗后的管理和随访。
您是第位访问者

通信地址:南京市鼓楼区紫竹林3号《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编辑部   邮编:210003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