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35(8):533-535.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8.08.001
摘要:半个多世纪以前,胆道、胰腺就像被关在“黑匣子”之中,依然是人类内镜的禁区。直到1968年,美国学者William McCune率先报道应用纤维十二指肠镜行十二指肠乳头插管造影取得成功,标志着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的问世,人类从此进入了胆胰疾病内镜诊疗的时代[1]。1974年,日本学者Kawai等[2]、德国学者Classen等[3]同年报道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治疗胆管结石,从而拉开了ERCP治疗时代的序幕。五十年来,ERCP技术从无到有,从诊断到治疗,从胆系到胰腺,从技术应用到并发症预防,从质控到培训,一路风雨兼程,不断开拓创新,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卓越贡献。站在五十年的时间点上,回望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值得我们共同纪念。
2018, 35(8):536-546.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8.08.002
摘要:近年来由于内镜检查的普及和内镜超声检查(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 SMTs)的检出率大幅提高。内镜下切除SMTs因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与认可,因此在提高SMTs检出率的基础上进行内镜下微创治疗,是改善SMTs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节约国家医疗资源的有效途径。 目前,国际上仅有美国消化内镜协会发布的《消化道上皮下病变内镜诊疗指南(2017)》[1],仍缺少适合中国国情及医疗现状的SMTs内镜诊治共识意见,导致目前国内存在病例选择缺乏标准,治疗并发症较高等情况。为此,依据我国SMTs的诊治现状,并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牵头,组织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各专家共同制订相关共识意见。本共识主要涉及普通胃肠镜检查可以观察到的SMTs。
2018, 35(8):547-550.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8.08.006
摘要: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肌切开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myotomy, STEM)是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 NOTES)的分支,包括经口和经直肠两种途径,即为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 POEM)和经直肠内镜下肌切开术(per rectal endoscopic myotomy, PREM)。2007年 Pasricha等首次用动物模型证实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 AC)的可行性, 2010年Inoue等率先将其用于AC临床治疗并取得了满意疗效。随后国内外陆续有临床研究证实POEM治疗AC的疗效及安全性,目前全球已有逾5000例AC患者接受POEM治疗。随着STEM技术的不断改良,其适应症也不断拓宽,现就STEM适应症做一述评。
王智杰 , 高杰 , 孟茜茜 , 杨婷 , 王则远 , 陈兴春 , 王东 , 李兆申
2018, 35(8):551-556.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8.08.004
摘要:目的 构建和验证一个用于早期胃癌自动识别的深度学习模型,旨在提高早期胃癌的识别和诊断水平。 方法 从长海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数据库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12月期间5 159张胃镜图像,其中包括早期胃癌1 000张,良性病变及正常图像4 159张。首先选取4 449张图像(其中早期胃癌图像768张,其他良性病变及正常图像3 681张)用于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然后将剩余的710张图像用于模型的验证,同时再交给4名内镜医师进行诊断。最后统计相关结果。 结果 深度学习模型用于早期胃癌诊断的准确率89.4%(635/710)、敏感度88.8%(206/232)、特异度89.7%(429/478),每张图像的诊断时间为(0.30±0.02)s,均优于相比较的4名内镜医师。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深度学习模型用于早期胃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特异度和敏感度,可在胃镜检查中辅助内镜医师进行实时诊断。
2018, 35(8):556-556. DOI: DOI: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8.08.005
摘要:患者男,70岁,因“大便次数增多3月余”要求门诊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当内镜医师将镜身经肛置入约50 cm处时,肠腔仍清晰可见,但结肠镜却无法继续进镜,且无法撤出。同时,患者感左下腹部疼痛,难以忍受。查体:包块不能回纳,质地坚硬,可扪及硬管状物,左侧腹股沟区发现左侧阴囊凸起。查腹部平片,腹部平片见纤维结肠镜体呈反“S”状扭曲(图1)。考虑纤维结肠镜嵌顿于疝囊,对患者行丙泊酚静脉麻醉后,在X线透视引导下,通过旋转、牵引、按压等手法,顺利拔出嵌入疝囊的结肠镜。并行左腹股沟斜疝修补手术,治愈后出院。
陈萃 , 叶志霞 , 孙波 , 王田田 , 王淑萍 , 王书智 , 胡冰
2018, 35(8):557-561.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8.08.006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引导下胆管引流术(EUS-B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并发症处理。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1月共12例因恶性梗阻性黄疸行EUS-BD的患者临床及内镜操作资料。患者均因ERCP胆管引流失败或无法完成而改行EUS-BD,包括EUS引导下经胃经肝内胆管穿刺造瘘术(EUS-HGS)、胆管穿刺顺行金属支架置入术(EUS-AS)及经十二指肠经肝外胆管穿刺造瘘术(EUS-CDS)。记录操作完成情况、术前及术后1周内血清胆红素及肝酶水平、并发症发生及处理结果、住院天数及随访等。 结果 本组患者中2例行EUS-HGS,3例行EUS-AS,7例行EUS-CDS。术后总胆红素(t=3.462,P=0.005),直接胆红素(t=3.351,P=0.006),丙氨酸转氨酶(t=2.399,P=0.037),γ-谷氨酸转肽酶(t=3.256,P=0.031)均较术前显著下降,黄疸症状明显改善。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16.67%)。1例EUS-HGS患者发生胆漏、胆汁性腹膜炎及气腹;1例EUS-CDS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均成功治疗。无急性胰腺炎、皮下气肿、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住院天数5~26 d,平均(13.75±6.92) d。 结论 在具有丰富ERCP与EUS操作经验的内镜中心,EUS-BD可作为ERCP胆管支架置入失败后的替代方法,术后需重点监护,及时发现与处理并发症。
陈震 , 李宁 , 张莉 , 李伟志 , 王震宇 , 李焕喜
2018, 35(8):562-566.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8.08.007
摘要:目的 研究乳头部结石嵌顿病例特点和内镜治疗效果,探讨针状刀切开在治疗嵌顿结石中的有效性。 方法 收集2007年至2016年316例乳头部结石嵌顿病例资料。观察内镜治疗结果及操作方法,分析年嵌顿结石占同期全部胆管结石百分比变化趋势及胆管直径和嵌顿结石直径的变化趋势。 结果 316例患者均在内镜下成功解除梗阻并置鼻胆管引流(100.0%),其中231例(73.1%)需采用针状刀切开。按年分层显示,十二指肠乳头部结石嵌顿者占同期全部胆管结石百分比呈减少趋势(P=0.000)。胆总管直径(P=0.000)及嵌顿结石直径(P=0.000)均呈减小趋势。 结论 近年来十二指肠乳头部结石嵌顿有减少趋势,胆总管直径和嵌顿结石直径存在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针状刀括约肌切开是处理乳头部嵌顿结石的主要方式。
朱峰毅 , 陈涛 , 傅赞 , 徐皓 , 封益飞 , 曹斌 , 平晓春 , 查秀芳 , 张国新 , 倪金良
2018, 35(8):571-575.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8.08.009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阑尾炎治疗术(ERAT)对不典型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所有疑诊为不典型急性阑尾炎的48例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ERAT组和保守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最终阑尾切除率。结果 因病情复杂或个人意愿等原因,ERAT组的24例患者中仅17例接受了内镜下治疗,其中16例被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经ERAT治疗后5例因疾病复发行外科阑尾切除,切除率31.3%(5/16);保守治疗组的24例患者均接受抗生素治疗,20例因再发阑尾炎行外科阑尾切除,其中1例出现阑尾穿孔,切除率83.3%(20/24)。ERAT组的外科切除率较保守治疗组低(?2=11.111,P<0.05)。结论 ERAT对不典型急性阑尾炎具有较高的诊断与治疗价值。
2018, 35(8):576-579.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8.08.010
摘要:行黏膜下注射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2013年3月至2016 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消化内科126例行POEM治疗的AC患者纳入回顾性研究,对比分析POEM治疗术中使用内镜注水泵(注水泵组,n=73)和内镜注射针(注射针组,n=73)行黏膜下注射建立隧道用时、整个手术用时以及2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注水泵组建立10~14 cm隧道用时(6.38±0.94)min,注射针组为(13.81±1.13)min,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水泵组手术用时(27.81±5.76)min,注射针组为(70.25±22.67)min,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水泵组术后住院时间为(4.38±1.87)d,注射针组为(5.64±1.83)d,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水泵组出血发生率[5.48%(4/73)比16.98%(9/53)]、发热发生率[12.33%(9/73)比26.42%(14/53)]均低于注射针组(P<0.05),穿孔、胸痛发生率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OEM治疗AC过程中使用内镜注水泵替代内镜注射针行黏膜下注射安全、有效,可以有效缩短建立黏膜下隧道用时及手术用时,同时减少出血、发热等并发症的发生。
张筱茵 , 赵敏 , 曾志宇 , 王芳 , 龚伟 , 金震东
2018, 35(8):580-582.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8.08.011
摘要:目的 超声内镜已经成为诊治胆胰系统疾病及消化道疾病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但这项操作技术仍具有相当的难度。目前,我国超声内镜专家数量远远低于医疗需求,有关培训课程匮乏,培训形式不同,相关研究更为缺乏。针对超声内镜学习规律,结合进阶式教学的理念,我们提出了超声内镜进阶式培训模式,旨在研究该方法与传统长程培训方法相比,学员的超声内镜能力是否提升更为明显。方法 我们将超声内镜学习分为3个阶段,6个层次,分层次阶段学习。纳入无超声内镜基础但熟练掌握胃肠镜的10名学员,总的学习时间为1年,随机分两组,一组接受传统的长期培训,另一组接受进阶式培训模式。对比两组学员对超声内镜知识及技术的掌握程度。结果 进阶式教学模式在最终考核中超声内镜能力明显大于传统教学组,但因两组人数均较少,还无法进行统计学之间的比较。此外,进阶式教学模式的学员离岗时间明显缩短,在国内各医院相对人手缺乏的情况下更具有优势。结论 进阶式教学模式教学优势显著,应大力推广。
2018, 35(8):583-589.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8.08.012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Spyglass直视系统及Spybite目标活检对于不明原因胆道狭窄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Scopus、Embase、Pubmed、Elsevier、Science、CNKI、Wangfang Data、VIP,收集采用Spyglass直视系统或Spybite目标活检与金标准(病理活检、尸检或长期临床随访)对不明原因胆道狭窄良恶性鉴别的诊断性试验。检索时限为从2006年1月至2017年3月,由两位研究员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如有异议第三位研究员参与讨论。采用QUADAS-2条目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采用Meta-DiSc1.4软件对其敏感度(SEN)、特异度(SPE)、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诊断比值比(DOR)进行异质性检验和合并分析,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 结果 最终纳入12个研究,532例患者参与Spyglass直视系统诊断价值研究,525例患者参与Spybite目标活检诊断价值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Spyglass直视系统:SPE合并=0.90(95%CI:0.85~0.94),SEN 合并 = 0.89(95%CI:0.85~0.93),+LR合并=7.12( 95%CI: 4.36~11.64),?LR合并=0.12(95%CI:0.07~0.22),DOR合并 =82.40(95%CI:33.73~201.28),AUC为0.957 4。Spybite目标活检:SPE合并=0.98(95%CI:0.96~1.00),SEN 合并 = 0.66(95%CI:0.60~0.71),+LR合并=13.29 (95%CI 6.92~ 25.53),?LR合并=0.37(95%CI:0.28~0.47),DOR合并 =51.05(95%CI:23.58~110.53),AUC为0.939 8。 结论 现有研究证实,Spyglass直视系统善于探测到恶性病变,Spybite目标活检在确诊恶性病变上更具优势,Spyglass直视系统与Spybite结合可作为诊断不明原因胆道狭窄有效、可行的方法,但所得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外恶性病变。
赵海英 , 宗晔 , 马海莲 , 冀明 , 吴咏冬 , 张澍田 , 李鹏
2018, 35(8):592-594.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8.08.014
摘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急危重症之一。内镜治疗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有效治疗方案。自发性门体分流形成的患者组织粘合剂栓塞治疗发生异位栓塞的风险大。方法 经腹部CT门静脉血管重建确认自发性分流道形成,胃镜检查发现合并重度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行EUS引导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共8例经腹部CT门静脉血管重建证实的自发性分流道形成的患者接受了EUS引导弹簧圈栓塞联合组织粘合剂栓塞治疗。4例活动性出血患者治疗后活动性出血均停止。观察至术后14天,全部8例患者(100%)均未有再出血及异位栓塞征象。 结论 EUS引导弹簧圈联合组织粘合剂栓塞治疗合并自发分流道形成的胃底曲张静脉患者安全有效。
2018, 35(8):595-596.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8.08.015
摘要: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ocosal dissection,ESD)因其完整切除率高,安全性好,逐渐成为消化道早癌及黏膜下肿瘤广为接受的微创外科治疗方式。随着该项技术的不断发展,术者们意识到ESD成功的关键在于手术过程中使剥离面获得理想的张力以及良好的视野,尤其对于位置困难、不易暴露、存在粘连的病灶,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文献中报道的多种牵引方法多是用于黏膜病变的辅助治疗,而对于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s),特别是结直肠SMTs的牵引技术报道甚少。我中心从2017年3月开始针对拟诊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结直肠SMTs患者,采用改良金属夹丝线联合牵引技术辅助ESD治疗1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2018, 35(8):597-597.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8.08.016
摘要:《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第六届编委会在北京成立,会议内容纪要。
2018, 35(8):598-599.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8.08.017
摘要:·患者男,73岁,主因“上腹隐痛不适1个月余”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诱因感上腹部隐痛不适,进食后尤甚,无反酸烧心、恶心呕吐、呕血黑便、畏寒发热、低热盗汗、咳嗽咳痰。既往否认结核病史,有高血压病史5年,口服厄贝沙坦150 mg/d降压,血压控制尚可。入院查体双肺呼吸音稍粗,余未见明显阳性体征。查上、中腹部CT提示:胃窦部及胃底部胃壁不均匀增厚,腹腔内肠系膜周围多发小淋巴结。完善胃镜检查提示:胃底、胃体、胃窦、十二指肠降部散在痘疮结节样隆起(图1),胃内予活检2块,十二指肠降部活检2块。诊断: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十二指肠降部淋巴管扩张(?)。胃镜活检病理提示:(胃底)中度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急性活动,浅表糜烂,黏膜固有层见多灶上皮样肉芽肿形成,查见抗酸染色阳性杆菌,PAS、GMS未查见病原体;(十二指肠降部)慢性活动性小肠炎伴黏膜下多量上皮样肉芽肿形成,多次抗酸染色见阳性杆菌(图2)。进一步完善痰涂片找抗酸杆菌,结核抗体、血沉、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均阴性。肠镜检查提示:插镜至回肠末段,结肠见数枚0.3~0.5 cm息肉,均予摘除,回肠末段、回盲部、余结肠黏膜正常。胸部CT提示:右上肺斑片影,炎症可能,两肺多发小结节(图3)。患者胃、十二指肠结核诊断明确,予异烟肼、利福平、比嗪酰胺、乙胺丁醇四联抗结核治疗。目前患者正规抗结核治疗中,无药物相关副作用发生,后续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2018, 35(8):601-605.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8.08.019
摘要:【摘要】胃轻瘫,也称胃无力、胃麻痹,是一种以胃排空延迟为特征的的临床症候群,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有效的治疗方法非常有限。2013年第一例经口内镜幽门肌切开术(G-POEM)的报道,为治疗顽固性胃轻瘫带来了新的思路。其安全性和有效也在随后的病例系列报道中得到证实。作为一种新兴的经自然孔道腔内内镜手术(NOTES)方法,G-POEM越来越多地被研究与关注。现谨对G-POEM方法及在治疗胃轻瘫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2018, 35(8):606-608.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8.08.019
摘要:错构瘤息肉综合征(Hamartomatous Polyposis Syndromes, HPS)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HPS包括幼年性息肉综合征(juvenile polyposis syndrome, JPS)、PTEN错构瘤综合征(PTEN-hamartoma tumor syndrome)、Peutz-Jeghers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 PJS)以及遗传性混合息肉综合征。HPS以消化道错构瘤息肉为特征,其临床表现包括黑便、直肠出血、贫血等消化道症状以及皮肤异常、发育迟缓等消化道外症状。HPS的诊断目前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表现,但由于HPS十分罕见,并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HPS的诊断一直存在困难。近年来,得益于基因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基因被证实与HPS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这为HPS的监测、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可能。本篇文章将从HPS的临床表现、基因表型、病理特征、治疗策略以及预防监测方面展开论述。
通信地址:南京市鼓楼区紫竹林3号《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编辑部 邮编:210003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