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37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卷首语/总编寄语
    • 同心砥砺新时代 继往开来新征程——2019中国消化内镜进展回顾

      2020, 37(1):1-2.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20.01.001

      摘要 (750) HTML (0) PDF 0.00 Byte (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述评
    • 新时代消化内镜技术培训和内镜医师培养

      2020, 37(1):3-10.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20.01.002

      摘要 (1229) HTML (0) PDF 0.00 Byte (2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消化内镜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内镜医师培训发展相对缓慢,未形成与人民诊疗需求相适应的内镜医师培训体系。美国、日本和英国等发达国家均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内镜医师培训体系,对我国内镜医师培训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学习国际先进理念,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实现内镜医师培训统一报名准入、管理部署、课程学习、考核认证、监督质控,系统性地培养一大批合格、优秀的消化内镜医师,是提升我国新时代消化内镜诊疗水平的必由之路。本文就内镜医师成长轨迹,合格、优秀内镜医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和国内外消化内镜医师培训进展作一述评。

    • >菁英论坛
    • 日本胃腺瘤及早期高分化腺癌的病理诊断

      2020, 37(1):11-14.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20.01.003

      摘要 (1257) HTML (0) PDF 0.00 Byte (3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镜下准确识别早期病变是提高早期胃癌筛查率的关键,而精准的病理学诊断是提高内镜诊断技术的有力后盾。日本是早期胃癌筛查工作非常成功的国家之一,而日本胃癌诊断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有较大差异。本文介绍了日本胃腺瘤及早期高分化腺癌的病理诊断标准,并与WHO标准进行比较,以期为病理医师理解日本胃癌诊断标准提供参考。

    • >论著
    • 普通白光联合窄带光成像放大内镜检查诊断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模型研究

      2020, 37(1):15-21.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20.01.004

      摘要 (743) HTML (0) PDF 0.00 Byte (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早期胃癌(EGC)黏膜下浸润的特征表现,通过联合白光内镜及窄带光成像结合放大内镜(ME-NBI)检查提高EGC浸润深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因术前怀疑EGC于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收集患者基本信息、病灶特征及术后病理等信息,分析EGC黏膜下浸润的特征、黏膜下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EGC浸润深度的模型。结果 195例患者(207处病灶)纳入研究。207例病灶以2∶1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138处)及测试组(69处)。在建模组,病灶位于胃上1/3(OR=12.949,95%CI:2.148~78.070,P=0.005),胃中1/3(OR=7.534,95%CI:1.044~54.360,P=0.045),病灶长径>2 cm(OR=6.828,95%CI:1.657~28.136,P=0.008)及存在扩张血管(OR=6.856,95%CI:1.577~29.805,P=0.010)是病灶黏膜下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上述独立危险因素构建浸润深度预测评分系统(DPSS)(病灶位于胃上1/3、病灶位于胃中1/3、病灶长径>2 cm、存在扩张血管各为5分、4分、4分、4分)。在建模组及测试组,DPSS预测病灶黏膜下浸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95%CI:0.809~0.960)及0.799(95%CI:0.684~0.914)。界值为8分时,建模组及测试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83.3%、71.4%,特异度分别为76.2%、74.5%。结论 联合普通白光内镜及ME-NBI建立的DPSS可以较好地预测EGC浸润深度。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培训体系建设分析

      2020, 37(1):22-27.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20.01.005

      摘要 (1085) HTML (0) PDF 0.00 Byte (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如何挑选合适的内镜医师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培训。方法 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ESD培训的3期共41名学员,收集相关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培训前独立操作胃镜例数,独立操作肠镜例数,肠镜操作手法,是否使用窄带光成像(NBI)、放大内镜(ME),是否单独开展内镜黏膜切除术(EMR)、ESD、内镜超声检查(EUS)、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等指标。安排每位学员完成4次离体猪食管模型ESD,记录剥离标本面积、操作时间,计算平均操作速度评价学员学习指标,并记录术中穿孔发生情况。对影响ESD学员操作速度的相关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41名学员中男26名、女15名,年龄(36.07±4.44)岁,离体动物实验切除标本大小(4.67±1.61)cm2,操作时间(24.54±5.97)min,操作速度(0.19±0.05)cm2/min。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学员培训前独立操作胃镜例数(n>5 000例,P=0.001 8),独立单人操作肠镜例数(n>3 000例,P=0.000 1),上消化道早癌发现例数(n>30例,P=0.000 3),下消化道早癌发现例数(n>10例,P=0.019 7)及培训前独立开展ME(P=0.047 8)、EMR(P=0.019 6)、ESD(P=0.000 3)情况与学员离体猪食管ESD操作速度密切相关;但只开展NBI(P=0.532 9)、ERCP(P=0.500 7)、EUS(P=0.766 8)与学员操作速度无明显相关性。ESD学员操作速度与穿孔率呈负相关(P<0.000 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培训前独立开展EMR(P=0.029)、ESD(P=0.034)与ESD学员操作速度密切相关。结论 ESD培训学员培训前独立胃镜操作例数>5 000例,独立单人肠镜操作例数>3 000例,上消化道早癌发现例数>30例,下消化道早癌发现例数>10例,以及培训前独立开展ME、EMR、ESD,对提高ESD培训效果有明显帮助。本研究为我们今后挑选合适的内镜学员进行ESD培训提供了理论依据。

    • 结肠途径经内镜肠道植管术的方法学、安全性和用途探讨(含视频)

      2020, 37(1):28-32.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20.01.006

      摘要 (949) HTML (0) PDF 0.00 Byte (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结肠途径经内镜肠道植管术(transendoscopic enteral tubing,TET)作为一种全新的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和结肠给药途径的方法学、安全性及临床用途。方法 纳入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结肠途径TET用于FMT和(或)结肠给药的全部患者。就TET操作用时、成功率、TET管保留时间、影响TET管保留的因素、不良事件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 共257例患者接受结肠TET,其中130例(50.6%)用于菌群移植,8例(3.1%)用于结肠给药,118例(45.9%)用于FMT联合结肠给药,1例(0.4%)植管后未完成治疗。植管操作用时(10.0±2.8)min,使用组织夹(3.5±1.0)枚,植管操作成功率100.0%(257/257)。以维持保留TET管为治疗目的的160例患者TET管保留时间(9.3±3.8)d。多变量分析表明组织夹类型是影响TET管保留时间的独立因素(P=0.001)。TET后9例(3.5%)诉轻度肛门不适,4例(1.6%)行动不便,3例(1.2%)肛门疼痛,2例(0.8%)轻度腹痛,2例(0.8%)轻度腹胀,1例(0.4%)少量肛门出血,无严重不良事件。患者对结肠TET满意度为97.3%(250/257)。结论 结肠TET是一种安全、操作简单、患者满意度高的介入内镜新技术,可用于多种疾病的全结肠途径菌群移植和药物治疗。

    • 糖尿病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后再出血影响的临床研究

      2020, 37(1):33-37.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20.01.007

      摘要 (938) HTML (0) PDF 0.00 Byte (1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合并糖尿病是否影响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内镜治疗后的再出血。方法 2015年6月至2018年3月,因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或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初次治疗的207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以术后6个月作为观察结束点统计再出血情况,根据有无出血分为出血组(n=54)和未出血组(n=153),对于可能导致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先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差异性后再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构成、年龄、有无门静脉血栓、有无吸烟史、有无饮酒史(P=0.05)、有无高血压、血小板计数、总胆红素水平、白蛋白水平、谷丙转氨酶水平、凝血酶原时间、食管静脉曲张程度构成、手术方式构成在出血组和未出血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是否合并糖尿病、血红蛋白水平、血糖水平、腹水程度构成、肝功能分级构成在出血组和未出血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将合并糖尿病(是/否)、血红蛋白水平、血糖水平、腹水程度(无-轻度/中-重度)、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B-C级)以及饮酒史(有/无)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是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8,OR=2.973,95%CI:1.322~6.689)。 结论 合并糖尿病的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内镜治疗后易发生再出血。

    • 生物膜清洗剂与多酶清洗剂对内镜生物膜清除效果的对比研究

      2020, 37(1):38-41.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20.01.008

      摘要 (1119) HTML (0) PDF 0.00 Byte (1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生物膜清洗剂与2种多酶清洗剂在内镜生物膜清除效果上的差异。方法 建立铜绿假单胞菌内镜生物膜模型,对照组采用灭菌水浸泡,实验组分别采用1号多酶清洗剂、2号多酶清洗剂及生物膜清洗剂进行浸泡。在室温下分别作用5、10、15 min后,以细菌活菌计数法及扫描电镜法评价不同清洗剂对内镜生物膜模型的清洗效果。各组间活菌计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作用5、10、15 min后, 测定的生物膜菌落计数(CFU/cm2)空白对照组为7.92±0.21,1号多酶清洗剂组分别为5.31±0.10、5.04±0.08、4.90±0.16,2号多酶清洗剂组分别为5.53±0.30、5.39±0.21、5.03±0.42,生物膜清洗剂组分别为3.53±0.30、3.01±0.07、2.82±0.26。在相同作用时间下,两种多酶清洗剂组的菌落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膜清洗剂组菌落计数少于两种多酶清洗剂组(P<0.05)。且随着浸泡时间增加,生物膜清洗剂组菌落计数逐渐减少(P<0.05)。作用15 min后,扫描电镜下见生物膜清洗剂组清洗后的生物膜及细菌残留最少。结论 两种多酶清洗剂的清洗效果相当,生物膜清洗剂较多酶清洗剂对内镜生物膜的清除效果更好,可明显提高内镜清洗质量。

    • >短篇论著
    • 胃镜下聚桂醇注射联合套扎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2020, 37(1):42-44.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20.01.009

      摘要 (1359) HTML (0) PDF 0.00 Byte (1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胃镜下聚桂醇注射联合套扎术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西安高新医院消化内科连续收治的肝硬化EG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套扎组和硬化联合套扎组,每组50例。单纯套扎组仅行胃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治疗,硬化联合套扎组术中行胃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治疗前先完成聚桂醇注射治疗。主要对比分析2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测定结果,术后7 d、3个月、6个月的疗效评估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单纯套扎组和硬化联合套扎组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23.87±2.57)cm/s比(26.52±2.71)cm/s,t=5.017,P<0.001]、血流量[(781.45±80.55)mL/min比(877.45±90.42)mL/min,t=5.606,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2组均明显高于术前(P均<0.05)。2组术后7 d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6%(48/50)和100%(50/50)(χ2=2.041,P=0.153),术后3个月分别为84%(42/50)和96%(48/50)(χ2=4.000,P=0.046),术后6个月分别为76%(38/50)和92%(46/50)(χ2=4.762,P=0.029)。2组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分别为14%(7/50)和20%(10/50)(χ2=0.638,P=0.424)。结论 胃镜下聚桂醇注射联合套扎术治疗肝硬化EGV安全有效,较胃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优势在于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善更明显、疗效更稳定。

    • 复发性反流性食管炎内镜特征的临床对比研究

      2020, 37(1):45-47.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20.01.010

      摘要 (1262) HTML (0) PDF 0.00 Byte (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以症状复诊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内镜特征。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前后两次行内镜检查,且间隔时间≥3年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资料,对患者反流性食管炎黏膜破损发生部位、洛杉矶分级、胃食管阀瓣分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92例患者,反流性食管炎黏膜破损发生在左前壁的患者有53例,左后壁的有47例,右后壁的有108例,右前壁的有179例。在192例患者中,前后两次内镜检查均提示存在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共150例,两次内镜检查间隔时间为(4.67±1.63)年,前后两次黏膜破损发生部位、洛杉矶分级、胃食管阀瓣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前后两次内镜检查洛杉矶分级赋分后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7±0.85)分比(1.73±0.87)分,t=0.529,P=0.598]。结论 反流性食管炎黏膜破损最易发生于右前壁,且容易在相同部位复发。反流性食管炎复发患者洛杉矶分级、胃食管阀瓣分级均表现为与初次发病时的相同等级。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十二指肠良性狭窄合并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价值

      2020, 37(1):47-50.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20.01.011

      摘要 (1231) HTML (0) PDF 0.00 Byte (1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在十二指肠良性狭窄合并胆总管结石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14例因十二指肠良性狭窄合并胆总管结石接受ERCP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病例特点、ERCP情况及预后等。结果 14例患者中ERCP成功12例。共行22次ERCP,平均1.57次/例。8例因十二指肠狭窄接受球囊扩张术。ERCP失败2例均为扩张组患者。ERCP后1例出现轻症急性胰腺炎,1例出现高淀粉酶血症,经药物治疗均康复。14例中有4例于术后1~3年胆总管结石复发,其中3例再次内镜取石成功,1例接受外科手术。结论 ERCP治疗十二指肠良性狭窄合并胆总管结石有较高成功率,但复发率也较高。

    • Hemospray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六例临床观察

      2020, 37(1):50-53.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20.01.012

      摘要 (1193) HTML (0) PDF 0.00 Byte (1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Hemospray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2018年8—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采用Hemospray止血的6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总结即刻止血率、术后7 d再出血率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因常规内镜止血无效采用Hemospray止血,均实现即刻止血,术后7 d有1例患者发生再出血,无一例出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本研究初步证实Hemospray治疗常规止血疗效欠佳的上消化道出血安全有效,可作为内镜下止血治疗的一种新选择。

    • >病例报道
    • 蓝光成像放大内镜下误诊为早期胃癌的胃血吸虫病一例

      2020, 37(1):54-55.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20.01.013

      摘要 (931) HTML (0) PDF 0.00 Byte (1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胃血吸虫病是血吸虫虫卵侵犯消化道黏膜并在胃壁沉积所引起的急慢性特异性炎性病变。该病少见,且临床及内镜表现缺乏特异性,故有时较难诊断。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与诊断技术的提高,该病的病例报道逐渐增多,但胃血吸虫病与胃癌的关系尚不清楚。本文报道1例蓝光成像放大内镜下误诊为早期胃癌的胃血吸虫病,并进行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回肠脂肪瘤一例

      2020, 37(1):56-57.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20.01.014

      摘要 (1334) HTML (0) PDF 0.00 Byte (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小肠脂肪瘤的标准方式,近年来有少量内镜治疗的病例报道。本文报道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回肠脂肪瘤1例,疗效满意,提示ESD可作为回肠脂肪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治疗继发贲门黏膜撕裂及小动脉出血一例

      2020, 37(1):57-58.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20.01.015

      摘要 (986) HTML (0) PDF 0.00 Byte (1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行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患者因干呕导致贲门黏膜撕裂,累及小动脉引起出血,行硬化剂和组织胶注射治疗无效,经电凝止血与钛夹封闭创面成功止血。

    • 内镜下诊治胰腺分裂症合并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伴发胰腺炎一例(含视频)

      2020, 37(1):59-61.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20.01.016

      摘要 (491) HTML (0) PDF 0.00 Byte (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胰腺分裂症(PD)合并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伴发胰腺炎病例,采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联合胰管腔内超声检查术进行诊断和治疗,并对PD的造影图像特征和IPMN的超声图像特征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 胃底静脉曲张组织胶治疗并发脑动脉空气栓塞一例

      2020, 37(1):61-62.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20.01.017

      摘要 (1049) HTML (0) PDF 0.00 Byte (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是肝硬化严重并发症,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已成为胃底静脉曲张的一线治疗,其异位栓塞等并发症也多次被报道。本篇报道了1例胃底静脉曲张急诊出血病例,行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后出现罕见的脑动脉空气栓塞。

    • >综述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镇静/麻醉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0, 37(1):63-66.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20.01.018

      摘要 (869) HTML (0) PDF 0.00 Byte (1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改善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患者的舒适度、满意度与安全性,麻醉在ERCP术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镇静/麻醉下行ERCP的术前评估、术中监测以及麻醉方法等进行了综述。

    • 光动力疗法在消化系统癌症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2020, 37(1):67-70.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20.01.019

      摘要 (867) HTML (0) PDF 0.00 Byte (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光动力疗法是消化系统癌症的一种有前景的辅助治疗方法和诊断方式,但是国内尚未普遍开展这一技术。本文对光动力疗法在消化系统癌症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旨在加深临床医师对这一诊疗方法的认识。

    • 内镜下袖状胃成形术在治疗肥胖中的应用

      2020, 37(1):71-73.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20.01.020

      摘要 (567) HTML (0) PDF 0.00 Byte (1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肥胖及其并发症已日益成为我国普遍的健康问题,减肥方式也在逐渐演变。传统的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均存在一定缺陷,因此近年来,内镜下袖状胃成形术的应用逐渐增多。本文就有关内镜下袖状胃成形术治疗肥胖症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手术方式、手术效果、并发症等方面作一综述。

您是第位访问者

通信地址:南京市鼓楼区紫竹林3号《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编辑部   邮编:210003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