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38(11):857-860. DOI: DOI:10.3760/cma.j.cn321463-20210415-00251
摘要:近年来,数字智能化医学迅速发展,相较于传统的二维成像,三维可视化技术可提供直观、立体的三维图像,便于临床医生多层次、多角度观察病变及其毗邻结构。3D打印技术将可视化图像转化为肉眼可见的物理模型,可进一步提升对复杂疾病形态特征的理解。此外,虚拟现实和混合现实等高级可视化技术,可增加更多真实、互动的医学体验。本文阐述了三维可视化、3D打印及现实技术的基本概念,并对其在消化内镜领域的应用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
2021, 38(11):861-865. DOI: DOI:10.3760/cma.j.cn321463-20201207-00618
摘要:机器人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应用正逐步改变传统的诊疗模式,在消化内镜领域,机器人操作的出现有望在普及内镜检查、完善质控、减轻医师负担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不同设计类型的消化内镜机器人的研发现状进行介绍。
崔光星 , 吕文 , 杨建锋 , 黄海涛 , 金杭斌 , 楼奇峰 , 王晖 , 张筱凤
2021, 38(11):866-870.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0721-00471
摘要:目的评价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治疗成人胰腺分裂(pancreas divisum,PD)伴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 C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20年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ERCP诊治的18周岁以上PD伴CP患者的资料,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ERCP下诊治情况、随访资料等,并对比术前和术后胰腺炎发作次数、腹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主胰管直径等指标。结果共61例PD伴CP患者纳入研究,实施ERCP总计301例次,ERCP中位例次为4次(3.0~6.5次),放置胰管支架的中位例次为3次(2~6次)。首次ERCP副乳头插管成功率为90.2%(55/61),总的副乳头插管成功率为98.0%(295/301);首次ERCP有效率为82.0%(50/61),总的ERCP并发症发生率为2.7%(8/301)。中位随访54个月(31.0~97.5个月)。与术前比较,术后每年胰腺炎的中位发作次数由2.40次减少至0次(Z=-6.726,P<0.001)、术后中位VAS由7分降低至2分(Z=-6.621,P<0.001)、术后中位主胰管直径由5.0 mm缩小至4.0 mm(Z=-2.330,P=0.020),而体重由术前的(56.04±10.75)kg增加至术后1年的(58.62±10.79)kg(t=-5.285,P<0.001)。结论ERCP诊治成人PD伴CP安全有效。
李柯 , 薛魁金 , 常虹 , 姚炜 , 张耀朋 , 闫秀娥 , 黄永辉
2021, 38(11):871-875.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10621-00397
摘要:目的探讨胰胆管合流异常(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PBM)及其相关疾病谱的临床特点,总结治疗性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在该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6年6月—2021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内科因腹痛、黄疸、发热等症状入院行ERCP诊治的52例PBM患者的资料。总结PBM的临床特点、分型、相关疾病谱变化和ERCP诊治过程。结果52例PBM患者中,女性多见,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和黄疸,其中Ⅰ型20例、Ⅱ型25例 、Ⅲ型7例,合并胆总管囊肿者占50.0%。从首次发病到我院明确诊断为PBM的时间跨度平均为12.2年,其中主要临床问题发生变化的有24例(46.2%)。共进行69例次ERCP操作,5例次患者失败(7.2%),PBM的困难插管率为34.6%(18/52),其中11例需借助高级插管技术,同期可比非PBM4 275例ERCP的困难插管率为15.4%(657/4 275),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55,P<0.05)。患者行多种治疗性ERCP操作,包括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胰管支架置入术、胆管和胰管结石取石术等,操作成功率为92.8%(64/69),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为15.4%(8/52)。结论PBM患者的主要临床问题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ERCP技术在PBM及相关疾病的诊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插管难度较大,术后并发症相对较高。
王亚丹 , 孙春萍 , 刘揆亮 , 吴静 , 蔺武 , 魏南 , 王沧海 , 姜国俊 , 郭春梅 , 宿慧 , 刘红 , 李莉 , 林琳 , 孟明明
2021, 38(11):876-881.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1207-00754
摘要:目的探索在全结肠镜检查行结直肠癌机会性筛查中实行腺瘤检出率(adenoma detection rate,ADR)定期反馈制度是否可提高内镜医师ADR。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研究分为3个阶段:干预前的基线阶段(简称干预前)、定期反馈阶段(简称干预期)和干预后阶段(简称干预后)。干预前:回顾2017年6月—2018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消化内科进行结直肠癌机会性筛查的所有患者资料,计算每名内镜医师的ADR。干预期:2018年6月—2018年11月由参与反馈的内镜医师对结直肠癌机会性筛查的患者进行全结肠镜检查,每个月初计算每名内镜医师前一个月的ADR并以报告单的形式提供反馈。干预后:2018年12月—2019年1月由参与反馈的内镜医师对结直肠癌机会性筛查的患者进行全结肠镜检查,计算反馈干预停止后每名内镜医师的ADR。比较3个阶段的ADR和息肉检出率(polyp detection rate,PDR)。结果干预前、干预期和干预后分别纳入1 768例、1 308例和344例结直肠癌机会性筛查患者。共有8名内镜医师参与研究全过程。总ADR从干预前的23.70%(419/1 768)升高至干预期的33.72%(441/1 308)(χ2=37.449,P<0.05)。干预后2个月,ADR轻度下降至33.14%(114/344),但与干预前相比,仍然升高(χ2=13.602,P<0.05)。总PDR从干预前的47.17%(834/1 768)提高至干预期的52.68%(689/1 308),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11,P<0.05)。停止干预后,PDR轻度上升至53.78%(185/344),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5,P<0.05)。结论在结直肠癌机会性筛查中,对内镜医师进行ADR的定期反馈可以提高结直肠ADR。
2021, 38(11):882-887.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10119-00815
摘要:目的评价人源性纤维蛋白胶对食管早期鳞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效果。方法将2017年4月—2020年4月因食管早期鳞癌或癌前病变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消化内科行ESD治疗的210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其中退镜前创面使用人源性纤维蛋白胶预防术后并发症的73例(79处病变)纳入观察组,剩余137例未使用者(156处病变)纳入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ESD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疼痛发生情况。结果2组在患者一般资料及病变位置、纵径大小、巴黎分型、病理类型、浸润深度、病变环周范围、剥离面积、手术时长和局部使用激素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孔、迟发性出血和食管狭窄发生率观察组分别为2.7%(2/73)、1.4%(1/73)和16.4%(12/73),对照组分别为2.9%(4/137)、1.5%(2/137)、13.1%(18/137),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总体发生率观察组为53.4%(39/73),对照组为70.8%(97/137),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2,P=0.012)。其中,轻度疼痛、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发生率手术当天观察组分别为9.6%(7/73)、6.8%(5/73)和5.5%(4/73),对照组分别为27.0%(37/137, χ2=8.724,P=0.003)、17.5%(24/137, χ2=4.554,P=0.033)和0.7%(1/137, χ2=2.805,P=0.094);术后第1天观察组分别为26.0%(19/73)、5.5%(4/73)和6.8%(5/73),对照组分别为29.2%(40/137, χ2=0.237,P=0.626)、14.6%(20/137, χ2=3.912,P=0.048)和4.4%(6/137, χ2=0.193,P=0.660);术后第2天观察组分别为5.5%(4/73)、0和1.4%(1/73),对照组分别为19.0%(26/137, χ2=7.087,P=0.008)、2.9%(4/137)和0。结论人源性纤维蛋白胶对食管早期鳞癌及癌前病变ESD术后出血、穿孔、狭窄无明显预防作用,但可显著降低ESD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尤其是术后轻-中度疼痛的发生率。
范婷 , 姜经伟 , 曹守莉 , 许真真 , 倪牧含 , 吕瑛 , 凌亭生 , 张晓琦 , 王雷 , 邹晓平 , 徐桂芳
2021, 38(11):888-893.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0803-00426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老年患者贲门早期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鼓楼医院2011年1月—2018年6月行贲门早期癌ESD治疗的患者499例,按年龄是否超过65周岁分为中青年组和老年组,对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病变特征、术后并发症、短期疗效和长期疗效等。结果中青年组包括227例患者(229个病灶),老年组中包括272例患者(283个病灶)。两组比较,除年龄(P<0.001)和体重指数(P=0.002)外,其他基线资料、病变病理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患者治愈性切除的比例为77.0%,低于中青年组的84.3%(P=0.045),而整块切除率(100.0%比99.6%,P=1.000)、完全切除率(94.7%比93.9%,P=0.7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4%比5.7%,P=0.747)、手术时长[(64.02±39.24)min比(66.16±44.62)min,P=0.566]和住院时长[(6.76±2.06)d比(6.47±1.74)d,P=0.09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47.9个月,随访者中,老年组有13.4%的患者追加了外科手术,略低于中青年组(14.1%,P=0.891),术后复发、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总体死亡率、疾病相关死亡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通过生存分析发现,老年组五年总体生存率为94.41%,五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为99.18%,和中青年组的96.34%(P=0.156)、99.03%(P=0.858)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SD治疗老年患者贲门早期癌是安全的,且可获得较好的短期和长期疗效。
吴晓婉 , 庄谦 , 王晶 , 陈达凡 , 董志霞 , 钱月琴 , 陆伦根 , 宛新建 , 周慧
2021, 38(11):894-900.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1124-00527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未分化型胃癌(undifferentiated-typed early gastric cancer,UD-EGC)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在白光内镜以及放大内镜窄带光成像(magnifying endoscopy-narrow band imaging,ME-NBI)下的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2015年3月—2019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所有留存白光和ME-NBI完整图像资料的病例,比较26例UD-EGC和7例ⅠE1期胃MALT淋巴瘤患者资料。总结分析不同病变在白光内镜和ME-NBI下的特征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灶浸润深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白光内镜下,UD-EGC多为单一病灶,位于胃的下段,边界常不清晰,而MALT淋巴瘤病灶多为多发病灶,位于胃的中段,边界尚清晰。在ME-NBI下,UD-EGC病灶的微表面特征表现为隐窝间区扩张或消失,微血管表现为螺旋状的病理形态,而MALT淋巴瘤常呈现“阡陌交通征”“卵石征”、病灶处残存腺管为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表现的微表面特征以及“树样”的微血管特征。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原病灶区域的微表面及微血管形态逐渐恢复正常。结论UD-EGC和胃MALT淋巴瘤在白光内镜下表现为病灶数目、部位和边界特征的不同,在ME-NBI下表现为病灶的微表面和微血管特征的显著差异。对二者内镜特征的识别将有助于减少其在内镜检查中的漏诊和误诊。
项艺 , 王 曦 , 梅雪灿 , 吴雯玥 , 张辅民 , 王泽学 , 韩 怡 , 王凯 , 孔德润
2021, 38(11):901-906.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10223-00123
摘要:目的评价蔓状隆起型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与组织胶注射治疗带来的风险与获益。方法2015年6月—2020年6月,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接受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或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治疗,符合胃底曲张静脉呈蔓状隆起(Hashizume标准F1型)的食管胃连通型血管(LDRf分型标准Le,gf型)病例193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式分成胃底及食管套扎组(胃底和食管曲张静脉均行内镜下套扎术治疗,32例)、组织胶组(胃底曲张静脉行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治疗、食管曲张静脉行内镜下套扎术治疗,71例)和单纯食管套扎组(仅食管曲张静脉行内镜下套扎术治疗,90例),对比分析3组的再出血率、治疗有效率、治疗显效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再出血率胃底及食管套扎组、组织胶组和单纯食管套扎组分别为18.75%(6/32)、12.68%(9/71)和3.33%(3/90),仅在胃底及食管套扎组与单纯食管套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0,P<0.016)。(2)3组治疗有效率均为100.00%。治疗显效率胃底及食管套扎组、组织胶组和单纯食管套扎组分别为37.50%(12/32)、25.35%(18/71)和14.44%(13/90),仅在胃底及食管套扎组与单纯食管套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02,P<0.016)。(3)3组均未出现肺部感染、肝性脑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和穿孔。胸痛或腹痛发生率胃底及食管套扎组、组织胶组和单纯食管套扎组分别为18.75%(6/32)、11.27%(8/71)和2.22%(2/90),仅在胃底及食管套扎组与单纯食管套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24,P<0.016)。发热、恶心呕吐发生率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底和食管静脉曲张同时行内镜下套扎术治疗,以及胃底静脉曲张行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联合食管静脉曲张行内镜下套扎术治疗,对于蔓状隆起型胃底静脉曲张病例并无更多获益,而单纯行食管静脉曲张内镜下套扎术治疗可能获益更多。
2021, 38(11):907-911.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10530-00348
摘要:目的探讨直径10 mm以下无蒂结直肠息肉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后,留置金属夹对于预防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delayed post-polypectomy bleeding,DPPB)的价值。方法将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黑龙江省医院消化病院因直径10 mm以下无蒂结直肠息肉拟行EMR的患者,根据计算机产生的随机序列表分为术后留置金属夹组(A组)和未留置金属夹组(B组),对比两组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相关情况。结果共纳入1 838例患者,A组912例,B组926例。两组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00%(9/912)和1.10%(10/92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9,P>0.05)。两组出血息肉个数比例为 0.44%(9/2 029)和0.49%(10/2 02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5,P>0.05)。6~9 mm息肉(OR=11.032,95%CI:2.545~47.821,P<0.05)是无蒂结直肠息肉EMR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0 mm以下无蒂结直肠息肉EMR治疗后,留置金属夹并未显著降低术后迟发性出血的风险。
朱亮 , 蔡明琰 , 徐晓玥 , 蔡贤黎 , 王萍 , 李全林 , 朱博群 , 秦文政 , 陈巍峰 , 张轶群 , 钟芸诗 , 姚礼庆 , 周平红
2021, 38(11):912-916.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1207-00732
摘要:探讨内镜经胃保胆取石术(endoscopic trans-gastric cholecystolithotomy, ETGC)联合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19年4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ERCP胆总管取石术后行ETGC的病例资料。本研究共纳入6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其中男4例、女2例。患者行ERCP取石至内镜ETGC的时间间隔1~77 d(中位天数5 d)。6 例患者均成功完成ERCP胆总管取石后保胆取石术。患者均为多发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患者1例。ETGC手术时间22~100 min(中位时间65 min),住院天数3~9 d(中位天数6.5 d)。2例患者术后出现上腹部隐痛,体温升高,其中1例超声提示右上腹局部积液可能;2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患者均未再发胆囊炎、胆管炎相关症状,随访率100%,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6位患者术后均接受了超声复查,其中5例无复发,其中1例术后9个月超声显示胆囊壁胆固醇结晶,胆泥淤积。ERCP取石联合内镜经胃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安全可行的。
张同真 , 宁守斌 , 孙涛 , 肖年军 , 银新 , 郭锐 , 张静
2021, 38(11):916-920.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0927-00660
摘要:本研究对2018年8月—2019年11月间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接受内镜下纵行切开联合博来霉素局部注射治疗的7例复杂性食管良性狭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观察。7例患者术前食管狭窄长度4~14 cm,狭窄段食管最小直径0.2~0.4 cm,行内镜下纵行切开联合博来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均技术成功。随访5~14个月,无不良事件发生。5例出现狭窄复发及不同程度吞咽困难,首次内镜下治疗结束至食管狭窄复发需再次内镜下治疗的间隔时间为30~120 d。5例复发者中,4例经2次、1例经4次治疗后食管保持通畅。截至随访期末,7例患者吞咽困难症状分级为0~1分。初步小样本经验表明,内镜下纵行切开联合博来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复杂性食管良性狭窄安全、有效。
李璐蓉 , 王继旺 , 朱昌 , 桑怀鸣 , 李君兰 , 张国新
2021, 38(11):921-924.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10110-00023
摘要:初探一种新型消化道瘘封堵器治疗胸腔胃气管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回顾性分析2020年7—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接受新型消化道瘘封堵器治疗的5例胸腔胃气管瘘患者的病例资料。观察患者总手术时间、封堵时间、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和患者满意度。定期随访,术后1个月进行短期封堵疗效评估。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8~69岁,瘘病程3~16个月,瘘口长径0.3~1.0 cm。5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新型消化道瘘封堵器,总手术时间38~88 min,封堵时间8~24 min。术后住院时间3~5 d,患者满意度评分均为10分。术中、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4例患者瘘口完全封堵;1例患者进食呛咳症状完全缓解,但因严重肺部感染继发多脏器功能衰竭于术后1个月死亡。临床应用该新型消化道瘘封堵器治疗胸腔胃气管瘘是有效和相对安全的。
丁聪 , 杨建锋 , 金杭斌 , 周益峰 , 顾页 , 沈红璋 , 张筱凤
2021, 38(11):925-928.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1026-00674
摘要: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联合SpyGlass内镜直视系统(简称SpyGlass)诊断胆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of the bile duct,IPMN-B)的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ERCP联合SpyGlass检查的IPMN-B 9例患者资料,分析其ERCP及SpyGlass特征、并发症、病理、预后等资料。9例IPMN-B最终诊断5例良性,4例恶性;成功实施ERCP 9例,SpyGlass技术成功8例。内镜见乳头开口黏液流出5例,ERCP球囊取出黏液8例。所有患者ERCP见胆管广泛扩张伴充盈缺损,SpyGlass见胆管内黏液。SpyGlass显示病变黏膜呈“鱼卵状无血管像”(Ⅱ型)3例,“鱼卵状伴血管像”(Ⅲ型)1例,“绒毛状”(Ⅳ型)4例,8例明确病变范围。1例SpyGlass发现病变累及肝内外广泛胆管,因此建议肝移植,避免外科手术探查。1例Ⅲ型病灶SpyGlass检查进行直视下活检,病理提示中度异型增生,与术后病理吻合。9例均无并发症发生。ERCP联合SpyGlass可明确IPMN-B病变范围,为后续手术方案选择提供依据,其诊断IPMN-B安全有效。
2021, 38(11):929-931.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1202-00790
摘要: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是食管静脉曲张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由于食管静脉血流快、交通支丰富,硬化剂在血管内滞留时间短,因此不能很好发挥治疗效果,多数患者需要反复治疗。本文报道了2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前期内镜下硬化治疗效果不理想,随后采用球囊辅助内镜下硬化治疗方式,术中通过球囊辅助技术使食管曲张静脉回流受阻,从而达到控制硬化剂在血管内滞留时间的目的,初步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2021, 38(11):934-935.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0902-00475
摘要:胆总管十二指肠瘘(choledochoduodenal fistula,CDF)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胆肠内瘘,临床少见。目前针对CDF的治疗手段除了外科手术进行胆道重建外,还可尝试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进行治疗,与ERCP治疗胆瘘类似,通过放置鼻胆管引流,促进CDF的愈合,从而避免外科手术。本文报道1例ERCP诊治肝移植术后CDF的过程。
2021, 38(11):936-940.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1118-00401
摘要: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为质子泵抑制剂与胃底折叠术,然而目前一大部分患者质子泵抑制剂控制症状不理想,且不愿意承担胃底折叠术后风险。磁环下括约肌增强术是近年来国外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新兴手段,患者术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对质子泵抑制剂的需求减少,酸暴露恢复正常。本文就磁环下括约肌增强术的适应证、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综述。
2021, 38(11):941-944.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0903-00476
摘要: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是胆胰疾病诊断及治疗的重要手段。ERCP教育与培训为推广和普及ERCP技术做出巨大贡献,但目前的ERCP培训模式仍以传统的师徒模式为主,缺乏标准化的ERCP教育与培训模式,近年来ERCP模拟器在培训中有所应用,手把手培训也有更多的临床研究报道。本文对目前ERCP教育培训模式及方法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总结。
2021, 38(11):944-948.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10111-00962
摘要:术中、术后出血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病变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准确评估和预防出血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功和ESD技术的推广。本文系统回顾国内外ESD出血相关研究,对ESD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综述。准确评估出血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术前、术中、术后充分的相关止血预案可明显降低ESD出血发生率,推进其在基层医院广泛安全应用。
通信地址:南京市鼓楼区紫竹林3号《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编辑部 邮编:210003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