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38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共识与指南
    • 13C尿素呼气试验质量控制专家建议

      2021, 38(3):169-173.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10205-00092

      摘要 (1076) HTML (0) PDF 3.09 M (10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13C尿素呼气试验(13C urea breath test, 13C-UBT)是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最常用的非侵入性方法,但质量控制标准参差不齐。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就13C-UBT的管理、质量控制、检测流程、结果解读等多个方面提出建议意见,供开展13C-UBT的医疗机构参考。

    • 中国食管良恶性狭窄内镜下防治的专家共识意见(2020,北京)

      2021, 38(3):173-185.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1208-00948

      摘要 (907) HTML (0) PDF 2.74 M (13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食管黏膜发生良恶性病变或较大损伤时,极易发生狭窄,如何防治食管狭窄,国内尚无内镜下规范化治疗的相关共识。202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联合组织全国相关领域权威专家讨论,提出了食管良恶性狭窄内镜下防治专家共识,以期对该类疾病的防治提供指导作用。本共识内容分为食管大面积病变内镜下切除术后狭窄预防、食管良性狭窄治疗、难治性食管良性狭窄治疗、食管恶性狭窄治疗4个部分,共17条陈述建议。

    • 中国胆瘘消化内镜诊治专家共识(2020,北京)

      2021, 38(3):186-194.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1208-00951

      摘要 (554) HTML (0) PDF 2.73 M (9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如何开展胆瘘的规范化内镜诊断和治疗,以保证胆瘘患者有良好预后,是越来越多的消化内镜医师关注的焦点。目前,对于胆瘘的病因、诊断和处理等问题均尚无明确的指南参考和统一的专家共识。为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牵头,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参考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通过集体讨论与投票等方式,共同制定中国胆瘘消化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本共识内容分为胆瘘的发生原因、诊断、分级与分型及治疗,共13条陈述建议。

    • >专家论坛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消化内镜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021, 38(3):195-199.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1021-00851

      摘要 (1210) HTML (0) PDF 2.74 M (7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消化内镜中心是新冠肺炎院内感染发生的高风险区域。本文详细介绍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采取的相关措施,并对下步疫情防控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能为今后各内镜中心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 >论著
    • 跨越十二指肠主乳头平行放置双侧金属支架治疗肝门部胆管恶性狭窄的临床研究(含视频)

      2021, 38(3):200-204.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0507-00010

      摘要 (1146) HTML (0) PDF 2.66 M (7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跨越十二指肠主乳头平行放置双侧胆管金属支架治疗肝门部胆管恶性狭窄的成功率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2018年12月在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内镜中心采用改良内镜引流技术(内镜下跨越十二指肠主乳头平行放置双侧金属支架)治疗的肝门部胆管恶性狭窄(Bismuth Ⅱ~Ⅳ型)患者共55例,分析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内镜下双侧胆管再干预成功率、支架通畅期和生存时间。结果内镜下跨越十二指肠主乳头平行放置双侧金属支架技术成功率为96.4%(53/55),临床成功率为96.2%(51/53),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3.2%(7/53),支架中位通畅期为9.2个月(95%CI:8.0~10.3个月),双侧胆道系统的内镜再干预成功率为92.3%(12/13),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6.7个月(95%CI:4.7~8.8个月)。结论改良的双侧金属支架置入法治疗无法手术的肝门部胆管恶性狭窄是安全和有效的。

    • 探头式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胆管狭窄中的 诊断价值

      2021, 38(3):205-209.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0810-00072

      摘要 (636) HTML (0) PDF 2.64 M (6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探头式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probe-based 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 pCLE) 在性质不明胆管狭窄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3年4月1日—2016年12月30日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pCLE检查和细胞刷检的12例性质不明胆管狭窄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检查结果、pCLE检查图像、细胞刷检病理结果,以术后组织病理及12个月以上的随访情况为最终诊断,分别计算pCLE和细胞刷检诊断胆管恶性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 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总体准确率。结果12例患者最终诊断为9例恶性肿瘤,3例良性狭窄。细胞刷检诊断胆管恶性狭窄的灵敏度为3/9,特异度为3/3,阳性预测值为3/3,阴性预测值为3/9,总体准确率为50.0%(6/12)。pCLE诊断胆管恶性狭窄的灵敏度为9/9,特异度为2/3,阳性预测值为9/10,阴性预测值为2/2,总体准确率为91.7%(11/12)。结论pCLE可用于性质不明胆管狭窄的鉴别诊断。

    • 原位肝脏移植术后胆瘘的类型与治疗

      2021, 38(3):210-216.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0514-00085

      摘要 (1223) HTML (0) PDF 19.59 M (8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原位肝脏移植术后胆瘘的类型、方法选择及不同方式的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9年3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24例肝移植术后胆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合并狭窄将胆瘘分为4型。患者均接受内镜或介入治疗,包括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经内镜胆道内支架放置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或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ercute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观察指标为胆瘘发现时间、胆瘘位置、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及PTCD并发症、腹腔或胆道引流管拔出时间、新发胆道狭窄等。结果24例胆瘘于肝移植术后(46.5±36.6) d(6~122 d)发现。Ⅰ~Ⅳ型胆瘘分别有6例、14例、2例和2例。22例胆瘘治愈,总体治愈率91.7%。24例均首先接受ERCP,技术成功率及治愈率分别为87.5%(21/24)和85.7%(18/21)。Ⅰ~Ⅳ型胆瘘ERCP的治愈率分别为6/6、84.6%(11/13)、1/2和0,ENBD与ERBD的胆瘘治愈比列分别为8/10和6/8。5例ERCP未成功者接受PTCD治疗,成功及临床治愈比例分别为4/5和3/4。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率为33.3%(8/24),Ⅱ型胆瘘胆管炎发生率高于Ⅰ型 [35.7%(5/14)比16.7%(1/6)],合并非吻合口狭窄者比合并吻合口狭窄者更易发生胆管炎[83.3%(5/6)比16.7%(3/18)]。结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瘘首选ERCP,次选PTCD。Ⅰ~Ⅳ型胆瘘分别优选ENBD、ENBD联合ERBD、ENBD及PTCD治疗。

    • 内镜超声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病理类型的诊断价值

      2021, 38(3):217-221.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0722-00782

      摘要 (826) HTML (0) PDF 19.46 M (8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 IPMN)术前病理分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8—2018年间62例术前接受内镜超声检查评估IPMN病理类型且术后病理明确为胰腺IPMN的患者资料。探究区分低度异型增生(low grade dysplasia,LGD)、高度异型增生(high grade dysplasia,HGD)和侵袭性癌(invasive cancer,IC)的内镜超声征象,并利用逻辑回归模型制定基于内镜超声特征的评分系统用于IPMN病理类型的术前评估。结果在62例患者中,15例(24.2%)病理为LGD,20例(32.3%)为HGD,27例(43.5%)为IC。单因素分析显示附壁结节大小和主胰管宽度是预测IPMN病理类型的因素。附壁结节大小每增加1 mm,病理分级增加的风险就增加8%。多因素分析显示,仅附壁结节≥5 mm(OR= 7.31,95%CI:2.49~21.40,P<0.001)具有区分LGD、HGD和IC三者的效能。将附壁结节≥5 mm赋2分,主胰管宽度≥10 mm和<5 mm的附壁结节分别赋1分,形成内镜超声评分系统。结果显示,该评分系统区分良恶性IPMN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受试者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0、0.867和0.867。结论术前内镜超声有助于区分IPMN的病理类型,附壁结节大小和主胰管宽度是区别良恶性IPMN的重要因素。

    • 胆总管腺瘤的内镜超声表现

      2021, 38(3):222-225.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0626-00789

      摘要 (508) HTML (0) PDF 2.60 M (6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胆总管腺瘤的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下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2020年1月天津市南开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15例胆总管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EUS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胆总管腺瘤EUS下表现为均质中等或中低回声软组织团块,边界清晰,动态观察可见腺瘤于胆管内漂浮,但不可移动。15例患者EUS与病理诊断符合14例,诊断符合率为93.3%。1例患者由于胆汁淤积误以为病变可移动而被EUS诊断为胆泥团。1例患者胆总管有2处孤立腺瘤,分别位于胆总管中段及下段,其余均为单发腺瘤。腺瘤位于胆总管下段9处,位于壶腹部4处,位于胆总管上段2处,位于胆总管中段1处;病理为绒毛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7处,局部恶变4处;绒毛管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处,局部恶变3处;绒毛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处;乳头状腺瘤1处。 结论EUS有助于胆总管腺瘤的定性诊断,可作为提高胆总管腺瘤诊断准确率的重要技术方法。

    • 十二指肠降部非壶腹部散发型腺瘤内镜下的 高危征象识别及治疗效果

      2021, 38(3):226-230.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0710-00812

      摘要 (815) HTML (0) PDF 2.57 M (7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内镜治疗十二指肠降部非壶腹部散发型腺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分析总结其内镜下高危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9年9月于南京鼓楼医院病理确诊的十二指肠降部非壶腹部散发型腺瘤患者54例,依据病理分级将患者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癌变(adenocarcinoma,AC)组以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长径、病变形态、病变色泽、治疗方式、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随访等临床资料,并评估内镜下治疗效果。结果54例患者中HGIN/AC组12例,LGIN组42例,2组间病变长径以及病变色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4例患者接受相应内镜下治疗,8例较小病变予活检钳除,32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14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术中小穿孔1例,内镜下钛夹封闭,内科治疗后无并发症;2例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均经内镜下治疗后出血控制。术后随访2~58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内镜治疗十二指肠降部非壶腹部散发型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病变长径>10 mm以及色泽发红时,应警惕病变恶变倾向。

    • >短篇论著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幽门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 临床价值研究(含视频)

      2021, 38(3):231-234.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0804-00067

      摘要 (1269) HTML (0) PDF 3.14 M (7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1年3月—2020年1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内镜中心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经病理确诊的15例幽门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病例纳入回顾性总结和分析,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7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例、早期胃癌5例。15例均为R0完整切除,平均手术时间55.2 min(35~78 min)。仅1 例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其余14例术中及术后未发生出血、穿孔和腹痛等并发症。平均随访31.3个月(1~106个月),所有患者未见复发或转移,未见幽门管狭窄。提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幽门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病例报道
    • 胃镜下粘膜瓣移植瘘口封堵术治疗外科手术后食管气管瘘一例

      2021, 38(3):235-236.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0602-00753

      摘要 (370) HTML (0) PDF 3.68 M (6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食管癌外科手术后食管气管瘘是较难避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后续治疗非常困难。本文报道了1例食管癌外科手术后食管气管瘘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瓣移植及荷包缝合瘘口封堵治疗,2个月后复查见瘘口闭合,总体疗效满意。

    •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并发脾动静脉瘘一例

      2021, 38(3):237-238.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0716-00497

      摘要 (888) HTML (0) PDF 3.16 M (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罕见的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并发脾动静脉瘘的病例,通过脾动脉造影、骨髓穿刺及基因检测,得以明确诊断。该病例提示在临床遇到不明原因的脾动静脉瘘时,要考虑到少见病因,如骨髓纤维化。

    • 肝移植术后异位静脉曲张一例

      2021, 38(3):239-240.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0614-00764

      摘要 (428) HTML (0) PDF 2.68 M (7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十二指肠异位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例,采用“三明治夹心”法(聚桂醇+组织胶+聚桂醇)治疗后出血停止,随访过程中患者未再出血,随访至20个月时,患者十二指肠降段曲张静脉基本消失。

    • 胃窦血管扩张症致反复消化道出血一例

      2021, 38(3):240-243.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0515-00768

      摘要 (323) HTML (0) PDF 2.78 M (6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胃窦血管扩张症占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的4%,原因不明,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消化道出血多为隐匿性出血,少见于急性出血,消化道大出血者罕见。本文报道一例内镜表现不典型的胃窦血管扩张症伴反复消化道出血病例的诊治经过。

    • 原发性直肠黑色素瘤一例

      2021, 38(3):243-244.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0807-00549

      摘要 (862) HTML (0) PDF 2.72 M (5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原发性直肠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疾病,恶性程度高,内镜下诊断困难。本文报道了1例直肠黑色素瘤患者的诊治经过,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综述
    • 射频消融治疗不可切除胆管癌研究进展

      2021, 38(3):245-248.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0509-00727

      摘要 (841) HTML (0) PDF 2.61 M (7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胆管癌是一种最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由于其临床症状的隐匿性,大多数胆管癌诊断时已经是晚期,目前手术治疗是唯一的根治手段。但多数胆管癌患者无法行手术治疗,同时晚期胆管癌姑息性治疗方法有限。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是一种微创姑息性治疗方法,应用于不可切除胆管癌安全有效。本文结合近期相关的文献,对RFA的疗效、并发症及治疗胆管癌的研究进展等情况作一综述。

    • 隧道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2021, 38(3):248-252.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1004-00013

      摘要 (499) HTML (0) PDF 3.10 M (8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消化内镜技术不断发展,在消化道疾病诊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隧道内镜技术(tunnel endoscopy,TE)是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项技术。TE拓展了消化内镜治疗的适应证,为很多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式,本文就TE临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您是第位访问者

通信地址:南京市鼓楼区紫竹林3号《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编辑部   邮编:210003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