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38(7):505-514.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1208-00949
摘要: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有恶性倾向,早期诊断、治疗和规律随访尤为重要。国内关于GIST内镜下诊断、治疗及随访等问题尚无统一的专家共识。为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牵头,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参考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通过集体讨论与投票等方式,共同制定本共识。本共识就GIST的内镜下诊治分为5大部分,共13条陈述建议。
2021, 38(7):515-521. DOI: 10.3760/cma.j.cn321463-0200806-00193
摘要:随着内镜诊治早期消化道癌技术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尤其是窄带光成像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愈来愈多的早期咽部浅表癌被发现。针对这些早期病变的各种内镜微创治疗技术在临床上也逐渐开展,明显改善了咽部癌患者的预后与生活质量。本文即探讨目前内镜诊断与治疗咽部浅表癌的方法、疗效以及进展情况。
姜雨婷 , 付凤琴 , 江思芮 , 梁玮 , 何利平 , 彭如洁 , 郑晓玲
2021, 38(7):527-534.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10110-00022
摘要:目的评价内镜切除直径>2~4 cm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福建省立金山医院和福建省老年医院接受内镜或外科治疗,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且直径≤4 cm的病例307例,将肿瘤直径>2~4 cm的病例采用倾向性评分(1∶1)匹配后,对内镜组(41例)和外科组(41例)病例的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内镜组较外科组中位手术时间明显缩短(580 min比1080 min,Z=-4789,P<0001),中位住院费用明显减少(227万元比420万元,Z=-7164,P<0001),术后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有7例(171%)发生并发症,包括术后急性感染5例、术后穿孔和术后出血各1例;外科组有9例(220%)发生并发症,均为术后急性感染。2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1,P=0577)。2组均为完全切除(切缘无肿瘤残留),内镜组随访时间(343±156)个月,外科组随访时间(422±202)个月,2组随访期间均无复发或远处转移病例。结论内镜切除较大胃间质瘤(直径>2~4 cm)是一种安全且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作为治疗胃肠间质瘤的手段之一。 目的评价内镜切除直径>2~4 cm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福建省立金山医院和福建省老年医院接受内镜或外科治疗,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且直径≤4 cm的病例307例,将肿瘤直径>2~4 cm的病例采用倾向性评分(1∶1)匹配后,对内镜组(41例)和外科组(41例)病例的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内镜组较外科组中位手术时间明显缩短(580 min比1080 min,Z=-4789,P<0001),中位住院费用明显减少(227万元比420万元,Z=-7164,P<0001),术后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有7例(171%)发生并发症,包括术后急性感染5例、术后穿孔和术后出血各1例;外科组有9例(220%)发生并发症,均为术后急性感染。2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1,P=0577)。2组均为完全切除(切缘无肿瘤残留),内镜组随访时间(343±156)个月,外科组随访时间(422±202)个月,2组随访期间均无复发或远处转移病例。结论内镜切除较大胃间质瘤(直径>2~4 cm)是一种安全且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作为治疗胃肠间质瘤的手段之一。
卢英姿 , 郑庆芬 , 刘丹 , 杨荟玉 , 孔令建 , 李德亮 , 赵丽霞 , Saif Ullah , 刘冰熔
2021, 38(7):535-539.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1230-01012
摘要:目的评价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长径5~7 cm胃巨大间质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内镜全层切除术或外科手术(包括腹腔镜及开腹手术)治疗,长径5~7 cm且经术后病理确诊为胃间质瘤的36例病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内镜组9例和外科组27例,对比分析2组围术期指标和并发症总体发生率。结果围术期指标方面,内镜组中位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外科组(40 h比20 h,P<001),术后禁食时间明显短于外科组[(455±088)d比(622±224)d,t=-215,P=003],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外科组[(688±126)d比(1003±290)d,t=-313,P<001],术后第1天腹痛视觉模拟评分中位评分明显低于外科组(3分比6分,P<001),术后第3天腹痛视觉模拟评分中位评分亦明显低于外科组(1分比3分, P<001),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外科组[(55±147)万元比(73±243)万元,t=-211,P=004]。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内镜组为111%(1/9),高于外科手术组的74%(2/2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结论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长径5~7 cm胃巨大间质瘤是安全和有效的,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费用低等优势,但如何缩短手术时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孟睿 , 徐桂芳 , 周林 , 黄静雯 , 倪牧含 , 秦睿璐 , 王雷
2021, 38(7):540-544.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1228-00980
摘要: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和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治疗腔内生长胃间质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20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确诊为胃间质瘤的441例患者资料,其中241例行ESE(ESE组),200例行EFR(EFR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数据(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肿瘤大小,手术相关参数,并发症,住院时间,费用和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肿瘤大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危险度分级、完整切除率、整块切除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FR组比较,ESE组手术所需关闭胃壁缺损的钛夹数量更少[6.0(4.0,6.0)个比6.0(5.0,8.0)个,U=18 424.0,P<0.001],术后首次流食时间[2.0(1.0,2.0) d比2.0(2.0,3.0)d,U=17 420.0,P<0.001]与住院时间[6.0(5.0,8.0) d比7.0(6.0,9.0) d,U=18 906.0,P<0.001]更短,总费用更低[1.89(1.64,2.14)万元比2.09(1.81,2.38)万元,U=17 956.0,P<0.001],且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EFR组[5.8%(14/241)比11.5%(23/200),χ2=4.605,P=0.032]。441例患者均接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5.0个月,疾病复发率为0.45%(2/441),无疾病相关死亡病例。结论ESE和EFR治疗腔内生长胃间质瘤的疗效相当,但ESE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并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费用负担。
2021, 38(7):545-550.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1116-00324
摘要:目的评价橡皮圈组织夹内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rubber band and clip facilitate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RACESD)治疗结直肠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8年9月—2019年8月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15例结直肠病变患者,依照ESD手术方式分为RACESD组(n=34)及传统ESD组(n=81),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单位时间切除面积、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肿瘤复发率等指标。结果RACESD组中位标本面积632(753) cm2,中位手术时间400(550) min,中位单位时间切除面积014(020) cm2/min。传统ESD组中位标本面积471(502) cm2,中位手术时间500(500) min,中位单位时间切除面积009(007) cm2/min。RACESD组标本面积略大于传统ESD组,手术时间略短于传统ESD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ACESD组单位时间切除面积明显大于传统ESD组(P=0008)。RACESD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1000%(34/34)、1000%(34/34)及971%(33/34),传统ESD组分别为1000%(81/81)、963%(78/81)和914%(74/81)。两组均无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经过(100±55)个月随访,两组均无局部复发。结论RACESD治疗结直肠病变可提高手术效率,安全有效。
苏惠 , 金鹏 , 杨浪 , 何玉琦 , 赵晓军 , 王海红 , 李娜 , 盛剑秋
2021, 38(7):551-555.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1031-00270
摘要:目的分析并总结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阴性早期胃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内镜及组织学特点。方法检索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2013年1月—2020年1月诊断为早期胃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按照HP阴性胃癌诊断标准纳入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点。结果469处早期胃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中共有10处(21%)HP阴性早期胃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其中包括3处印戒细胞癌,3处胃底腺型胃癌,1处胃小凹上皮型腺癌,1处贲门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并发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1处Lynch综合征并发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处印戒细胞癌内镜下形态均为发白的平坦/凹陷病变,胃下部多见(2/3)。分化型早期胃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7处,多位于胃中上部(6/7),隆起型病变(5/7)多见。结论HP阴性早期胃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常表现为孤立性病灶,其中未分化型癌多表现为胃下部的发白平坦/凹陷病变,而分化型多表现为胃中上部的隆起型病变。
2021, 38(7):556-559.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10226-00134
摘要:目的研究非确定性胆总管结石患者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术前行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und,EUS)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天津市南开医院因临床表现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术(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结果不相符的132例非确定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的资料。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MRCP显示有结石、临床表现可疑无结石,B组MRCP显示无结石、临床表现可疑有结石。患者均行EUS,根据EUS结果决定是否行ERCP,以ERCP结果和随访结果为金标准分析EUS的诊断准确率。结果132例患者经诊断金标准最终确认胆总管结石阳性87例,阴性45例。44例(33.3%)患者EUS阴性,经随访结果确认无结石,避免了不必要的ERCP。EUS诊断胆总管结石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40%(83/87)、97.78%(44/45)、96.21%(127/132)、98.81%(83/84)、91.67%(44/48),MRCP诊断胆总管结石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67%(58/87)、82.22%(37/45)、71.97%(95/132)、87.88%(58/66)、56.06%(37/66)。两者灵敏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US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和最终诊断结果具有显著一致性(Kappa=0.917,P<0.001),MRCP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和最终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439,P<0.001)。EUS对A组MRCP假阳性的检出率高于对B组MRCP假阴性的检出率[8/8比89.66%(26/29),P<0.001]。结论EUS对非确定性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优于MRCP,ERCP术前应用EUS可减少不必要的ERCP操作或避免结石遗漏。
2021, 38(7):560-564.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1106-00685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ation,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并发十二指肠乳头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11例因胆总管结石行EPBD的患者临床资料,按球囊扩张后是否出现十二指肠乳头出血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十二指肠乳头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411例行EPBD治疗的患者中,29例(7.1%)发生十二指肠乳头出血。单因素分析显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患者在球囊扩张直径≥1.2 cm占比(P=0.001)、乳头括约肌切开占比(P=0.002)及切开长度(P<0.00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切开长度(OR=69.771, 95%CI: 7.544~645.296,P<0.001)是EPBD并发十二指肠乳头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球囊扩张直径≥1.2 cm(OR=0.192,95%CI:0.071~0.524,P=0.001)是EPBD并发十二指肠乳头出血的保护因素。结论乳头括约肌切开长度是EPBD并发十二指肠乳头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大球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可减少十二指肠乳头出血发生率。
王艳 , 高峰 , 刘心娟 , 张晓云 , 李宁 , 高颖新 , 郝建宇
2021, 38(7):565-568.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10401-00220
摘要:目的探讨磁控胶囊内镜对评估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的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价值。方法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和北京安贞医院行磁控胶囊内镜检查的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评估其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进行评分和分组(评分≤3分者为低危组,评分>3分者为中高危组)。比较低危组和中高危组患者间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损伤的差别。结果入选的66例患者男45例、女21例,年龄60~81岁,均服用肠溶阿司匹林,其中出血者17例。低危组(n=51)和中高危组(n=15)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分别为17.6%和53.3%(P<0.001),胃溃疡发病率分别为5.9%和26.7%(P<0.001),胃黏膜损伤评分中位数分别为2.0和2.0(P=0.621),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分别为2.0%和18.8%(P<0.001),十二指肠损伤评分中位数分别为1.0和1.0(P=0.936)。磁控胶囊内镜对该类患者预测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55。结论服用肠溶阿司匹林的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可用于预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风险,但评分细则尚需进一步完善。中高危患者可使用磁控胶囊内镜监测阿司匹林相关上消化道黏膜损伤。
2021, 38(7):569-572.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1225-00008
摘要:探讨胃间质瘤不同内镜超声征象与其危险分级间的相关性。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7年12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镜中心行普通胃镜及内镜超声检查,经病理和免疫组化确诊为胃间质瘤的89例患者资料,比较不同危险程度胃间质瘤内镜超声下特征。89例患者中,极低危险度63例、低危险度21例、中危险度5例,内镜超声下胃间质瘤直径、回声均匀性、溃疡、边界是否规则及囊性变在不同危险度胃间质瘤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超声检查有助于不同危险度胃间质瘤的判断。
2021, 38(7):573-575.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1113-00269
摘要:超过60%的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G-NENs)内镜下病变表现为多发病灶,可为息肉样隆起、黏膜下来源的肿瘤,或为丘疹、糜烂、溃疡性病灶,病变多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病灶多数<10 mm,平均5 mm。1型G-NENs中,约22%病例内镜下并无任何肉眼可见的病灶,只有通过胃体、胃底的盲检,显微镜下才能发现病灶,即微小类癌。本例患者胃镜下并无任何肉眼可见的隆起型病灶,因一次随机活检,才得以发现病变。本文结合该例病变内镜下表现及其临床特征,以提升诊断G-NENs的经验。
2021, 38(7):577-581.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0917-00329
摘要: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广泛用于十二指肠病变的治疗。本文就 ESD 治疗十二指肠病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重点介绍ESD治疗十二指肠病变的适应证、改良的十二指肠ESD技术及并发症防治技术。
2021, 38(7):582-585.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1128-00477
摘要:近年来随着超声内镜及其附件的发展,内镜下支架引流已经成为胰腺包裹性坏死的首选治疗方案。本文就近几年对内镜超声引流术治疗胰腺包裹性坏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通信地址:南京市鼓楼区紫竹林3号《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编辑部 邮编:210003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