隗永秋 , 程芮 , 周艳华 , 李鹏 , 令狐恩强 , 金震东 , 张澍田
2024, 41(1):1-10.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1130-00501
摘要:消化内镜减重手术是近年来在减重领域逐渐兴起的一项新兴学科,以其创伤小、恢复快、可逆性好、并发症少、性价比高的诸多优势为肥胖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项新的解决方案,有望成为外科减重代谢手术的并行和补充疗法。基于现有的临床循证医学依据,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微创减重治疗协作组、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减重专业委员会和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组织相关专家,对其适应证、禁忌证、技术操作规范和围手术期处理策略等方面进行讨论,并达成共识,旨在为消化内镜减重技术的规范开展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中国减重学科的健康发展。
2024, 41(1):11-17.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1217-00529
摘要:对《中国肥胖症消化内镜治疗专家共识》的出台背景以及需要关注的一些重点问题,如消化内镜减重手术的角色及指征界定、不同技术方案的选择及适用场景、围手术期的处理策略等进行解读。
2024, 41(1):18-24.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912-00377
摘要:目的 评价内镜下胃转流支架系统对肥胖患者体重和肥胖相关代谢指标的疗效,并评估设备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10月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中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胃转流支架治疗的14例肥胖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患者入组后行内镜下胃转流支架置入术,12周后经内镜取出,取出后继续随访至36周。主要评价入组12周、24周和36周患者的多余体重减少率、总体重减少率、胰岛素抵抗、转氨酶、血脂和尿酸的变化,以及设备的安全性。结果 14例患者中男9例、女5例,年龄(34.3±7.4)岁,初始体重(104.8±13.9)kg。2例患者因不能耐受消化道不良反应提前取出支架,其余12例患者完成了随访,12周、24周和36周多余体重减少率分别为34.4%±25.5%、39.1%±37.5%和27.3%±40.8%;总体重减少率分别为8.7%±6.2%、10.1%±10.2%和8.3%±13.8%。胰岛素抵抗的稳态模型评估基线水平为7.03±3.59,12周时为4.81±3.71(与基线相比P=0.022),24周时为4.17±2.77(与基线相比P=0.002),36周时为4.66±3.58(与基线相比P=0.016)。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在基线、12周、24周和36周分别为48(21~124)U/L、39(14~96)U/L、27(10~86)U/L和32(16~113)U/L,ALT下降在24周、36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基线相比P=0.009,P=0.026)。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在基线、12周、24周和36周分别为30(20~62)U/L、24(15~72)U/L、22(11~56)U/L和26(13~74)U/L,AST下降在2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基线相比P=0.018)。而血脂、尿酸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唯一的严重不良事件是在支架取出过程中发生1例食管黏膜撕裂,经内镜下金属夹成功夹闭治疗。所有患者无器械移位、急性胰腺炎或肝脓肿等发生。结论 胃转流支架系统短期内具有良好的减重效果,且相对安全,还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肝酶。
张婷 , 邹文斌 , 姜春晖 , 王震 , 蔡丽萍 , 李兆申 , 廖专
2024, 41(1):25-29.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227-00653
摘要:目的 比较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和常规电子内镜系统用于动物腹部战创伤探查与紧急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3头健康巴马猪分别编为1号、2号、3号,术前禁食水8 h。实验前进行诱导麻醉,从巴马猪的中腹壁逐层切开进入腹腔,利用腹腔镜气腹机建立人工气腹,置入子弹模型1枚,建立子弹创伤模型;取出子弹模型后置入弹片模型1枚,建立弹片创伤模型。分别应用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和常规电子内镜系统对1号巴马猪进行子弹模型和弹片模型的探查及取出操作。上述操作结束后,两种内镜系统分别对2号、3号巴马猪进行同样操作过程。两种内镜操作的先后顺序根据随机数表法进行分配。分别记录两种内镜系统的手术成功情况、手术时间、内镜管道通畅性、内镜操作满意情况、不良事件和器械缺陷发生情况。结果 使用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和常规电子内镜系统进行手术各3次,手术均成功。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发现及取出子弹模型、发现及取出弹片模型的时间分别为(232.33±11.68)s、(300.33±57.70)s、(170.00±44.44)s、(52.67±2.52)s;常规电子内镜系统相应时间分别为[(232.67±21.20)s,t=-0.054,P=0.962]、[(256.67±67.00)s,t=0.880,P=0.472]、[(176.00±52.42)s,t=-0.111,P=0.922]、[(58.67±14.84)s,t=-0.832,P=0.4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过程中,两种内镜系统管道均通畅,操作者对两种内镜系统的内镜操作过程均满意。两组均无不良事件和器械缺陷发生。结论 新型便携式内镜系统用于动物腹部战创伤的救治操作成功情况与常规电子内镜系统相当,初步证实该系统用于动物腹部战创伤救治安全可行。
王佳凤 , 王鑫鑫 , 关达 , 王润梓 , 柴宁莉 , 令狐恩强
2024, 41(1):30-34.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1009-00413
摘要:目的 分析早期胃癌内镜下非治愈性切除患者追加外科手术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7月至2023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内镜下非治愈性切除术后追加外科手术的73例早期胃癌患者资料。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术后标本病理类型、水平切缘情况、垂直切缘情况、标本浸润深度、是否脉管侵犯、eCura评分、阳性淋巴结例数以及总体生存率。结果 73例被判定为内镜下非治愈性切除的早期胃癌患者均追加了外科手术,其中男58例、女15例,平均年龄61岁(53~67岁)。发病部位方面,37例位于胃上部,24例位于胃下部,11例位于胃中部,1例为多发部位病变。病理类型分型方面,43例为高中分化管状腺癌,16例为黏液/印戒细胞癌,10例为低分化管状腺癌,4例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根据巴黎分型,22例为0‑Ⅱa型,43例为0‑Ⅱb型,8例为0‑Ⅲ型。浸润深度方面,17例为黏膜内癌,23例黏膜下侵犯不足500 μm,33例黏膜下侵犯超过500 μm。脉管浸润方面,8例存在淋巴管侵犯,8例存在静脉侵犯。73例患者中,4例被判断为eCura A,5例为eCura B,4例为eCura C1,60例为eCura C2。在60例被判断为eCura C2的患者中,根据外科术后病理标本评估,仅2例(3.3%)发现存在胃周淋巴结转移。73例内镜下标本中,7例患者水平切缘阳性,21例垂直切缘阳性,2例水平及垂直切缘均为阳性,总计30例患者存在水平或垂直切缘阳性,根据外科术后病理标本评估,9例(30.0%)发现原部位肿瘤残留。73例患者中,5例失访,4例死亡,总体生存率为94.12%(64/68),疾病特异生存率98.53%(67/68),患者随访时间为61.37(10~166)个月。结论 对于内镜下非治愈性切除评估结果为eCura C2的早期胃癌患者,追加手术是可行的,但是实际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例较低。
刘冰熔 , 付宜利 , 刘凯鹏 , 李德亮 , 潘博 , 刘丹 , 邱豪 , 贾晓灿 , 陈建平 , 张冀豫 , 王玫 , 李凤东 , 张晓朋 , 阚宗灵 , 李静豪 , 高渊 , 苏敏 , 谢荃沁 , 杨骏 , 刘毓 , 赵丽霞
2024, 41(1):35-42.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601-00137
摘要:目的 研制机器人消化内镜系统(robotic digestive endoscope system,RDES),验证其可行性、安全性及操控性能。方法 基于主从控制系统设计RDES,包含3部分:整合内镜主体包括内镜和与之整合的内镜旋钮/按钮控制系统;机械臂系统包括基座、机械臂及连接在其上的内镜进退操控装置(有力反馈)和内镜轴向旋转操控装置;操控台包括内镜控制主手和图像显示器。操作者坐在远离检查台的操控台前,操控主手实现内镜头端弯曲、镜身进退及旋转,并通过主手上的按钮实现送气、送水、吸引、定图以及运动比切换功能。(1)活体猪胃镜检查实验:初学组、高级组医师各5名,每人分别操控RDES及普通内镜(间隔2周)行活体猪胃镜检查6次,比较检查时间。(2)仿真胃模型内壁画圆实验:初学组、高级组医师各5名,每人分别操控RDES 1∶1、RDES 5∶1模式和普通内镜完成画圆实验各6次,比较3种方式完成时间、准确度(即轨迹偏差)和工作量。结果 RDES运行良好,力反馈良好。活体猪胃镜检查实验中,胃镜检查均顺利完成,无黏膜损伤及出血、穿孔。初学组和高级组医师操控RDES的检查时间均随操控例次增加呈下降趋势,但操控RDES的下降值大于操控普通内镜(初学组P=0.033;高级组P=0.023)。仿真胃模型内壁画圆实验中,初学组医师操控RDES 1∶1、5∶1模式完成内镜下画圆时间均短于普通内镜[1.68(1.40,2.17)min、1.73(1.47,2.37)min比4.13(2.27,5.16)min,H=32.506,P<0.001],轨迹偏差均优于普通内镜[(0.50±0.11)mm、(0.46±0.11)mm比(0.82±0.26)mm,F=38.999,P<0.001],工作量均小于普通内镜[42.00(30.00,50.33)分、43.33(35.33,54.00)分比52.67(48.67,63.33)分,H=20.056,P<0.001];高级组医师操控RDES 1∶1、5∶1模式完成时间均长于普通内镜[1.72(1.37,2.53)min、1.57(1.25,2.58)min比1.15(0.86,1.58)min,H=13.233,P=0.001],但轨迹偏差[0.47(0.13,0.57)mm、0.44(0.39,0.58)mm比0.52(0.42,0.59)mm,H=3.202,P=0.202]、工作量[(44.62±21.77)分、(41.24±12.57)分比(44.71±17.92)分,F=0.369,P=0.693]和普通内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DES可实现远台操控,大大降低了工作强度;RDES可同时调控大小旋钮,使操控更灵活;RDES增加了运动比模式,使操控更精细;RDES易于初学者掌握,有望缩短医师培养周期;RDES为实现内镜远程操控和全自动消化内镜提供了可能。
王省 , 胡兵 , 李异玲 , 冯志杰 , 高艳景 , 范志宁 , 季峰 , 刘冰熔 , 王进海 , 张文辉 , 党彤 , 徐红 , 孔德润 , 原丽莉 , 许良璧 , 呼圣娟 , 文良志 , 姚萍 , 梁运啸 , 周晓东 , 向慧玲 , 刘小伟 , 黄晓铨 , 繆应雷 , 朱晓亮 , 田德安 , 白飞虎 , 宋吉涛 , 陈立刚 , 边巴央珍 , 马颖才 , 黄义飞 , 吴斌 , 祁小龙
2024, 41(1):43-51.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629-00190
摘要:目的 全面了解我国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的现状,为我国内镜治疗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方法 本研究由中国肝脏健康联盟(Liver Health Consortium in China, CHESS)发起,通过网络分发调查问卷了解2022年国内开展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的基本情况。问卷问题主要包括各类内镜治疗例数和适应证,依照指南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esophago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 EGVB)的依从性,急性EGVB的处理、治疗时机,胃底及特殊类型静脉曲张的处理、内镜治疗的改善等方面。统计各项治疗数据的医院数量占参与调查问卷医院数量的比例,各级医院的指南依从性比较使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836家医院参与本调研,调查显示内镜治疗的主要适应证是控制急性出血(49.3%,412/836)和预防再出血(38.3%,320/836)。参与调研医院对于我国指南中EGVB一级预防的推荐意见(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或内镜治疗)的依从性为72.5%(606/836),对于EGVB二级预防推荐意见(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联合内镜治疗)的依从性为39.2%(328/836),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对于一级预防[71.0%(495/697)比79.9%(111/139),χ2=4.11,P=0.033]和二级预防的依从性[41.6%(290/697)比27.3%(38/139),χ2=9.31,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2%(654/836)的医院首选内镜治疗处理急性EGVB,三级医院首选内镜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二级医院[82.6%(576/697)比56.1%(78/139),χ2=46.33,P<0.001]。治疗时机通常为出血后12 h内(48.5%,317/654)和12~24 h(36.9%,241/654)。对于近贲门大弯侧的胃底静脉曲张和孤立性胃静脉曲张,分别有48.2%(403/836)和29.9%(250/836)的医院首选组织胶联合硬化剂注射进行处理,而12.4%(104/836)和26.4%(221/836)的医院首选以止血夹为基础的内镜治疗术式。参与调研医院认为提高内镜医师水平(84.2%,704/836)和对患者进行准确的术前评估并提高多学科诊疗水平(78.9%,660/836)是当前内镜治疗急需改进的方面。结论 多种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技术已在全国范围广泛开展,各级医院在开展急诊内镜进行EGVB止血方面较为积极,但对于预防EGVB首次出血和再出血方面的指南依从性欠佳。参与调研医院在胃静脉曲张的内镜治疗选择方面差异较大。
张桓语 , 姜鑫 , 刘邦杰 , 缪子庭 , 吴克艳 , 丁岩冰
2024, 41(1):52-57.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206-00452
摘要:目的 探讨贲门息肉的发生与胃食管阀瓣(gastroesophageal flap valve,GEFV)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349例贲门息肉患者(贲门息肉组)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根据倾向性评分匹配同期相同例数的非贲门息肉患者(非贲门息肉组)作为对照,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内镜及组织病理资料。结果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贲门息肉组与非贲门息肉组各296例患者,两组在吸烟、反酸、烧心、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反流性食管炎、贲门炎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与非贲门息肉组相比,GEFV Ⅱ级患者(OR=3.046,95%CI:2.100~4.419,P<0.001)与GEFV Ⅲ级患者(OR=4.202,95%CI:2.299~7.681,P<0.001)发生贲门息肉风险增加。且与非贲门息肉组相比,GEFV异常患者发生贲门息肉风险增加(OR=2.822,95%CI:1.615~4.931,P<0.001)。GEFV异常与贲门息肉部位相关(χ2=22.169,P=0.003),与贲门息肉大小、数目、形态、周围黏膜肠化及上皮内瘤变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贲门息肉的发生与GEFV相关,GEFV异常患者更容易发生贲门息肉。
任晓侠 , 杨洪彬 , 葛库库 , 张含花 , 刘欢宇 , 王潘 , 孙丽娜 , 周平红 , 方莹
2024, 41(1):58-64.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420-00030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下放射状切开术(endoscopic radial incision,ERI)治疗儿童先天性十二指肠隔膜狭窄(membranous duodenal stenosis,MD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1年12月西安市儿童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3例接受ERI治疗的MDS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过程、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13例MDS患儿中男5例,女8例,中位病程时间8个月(2~20个月),中位诊断月龄13个月(5~30个月)。隔膜位于十二指肠降部10例(10/13),水平部3例(3/13)。十二指肠乳头开口于隔膜上1例(1/13),隔膜口侧5 cm内3例(3/13),隔膜肛侧5 cm内9例(9/13)。隔膜中位孔径为3 mm(2~6 mm)。13例患儿均顺利完成ERI,中位手术时间20 min(15~32 min)。手术平均切开3刀(2~4刀),术后外径9.9 mm内镜可自由通过,切开中位直径10 mm(10~12 mm),术后临床症状均达到缓解。术后出现并发症1例(1/13),为切口迟发性出血,内镜下金属夹夹闭止血,无肠穿孔及十二指肠乳头损伤等并发症。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6 d(5~10 d)。术后3个月复查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狭窄口中位直径12 mm(10~15 mm),较术前狭窄口明显扩张。术后1个月患儿体重比术前平均增加1.20 kg(0.50~1.80 kg),术后3个月患儿体重平均增加3.50 kg(2.50~4.00 kg),接近正常同龄儿标准体重。结论 ERI作为微创方法治疗儿童MDS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朱丹丹 , 窦晓坛 , 郭慧敏 , 陈敏 , 王雷 , 于成功
2024, 41(1):65-67.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407-00183
摘要:为了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使用8字环辅助牵引的效果及安全性,2021年7月至2022年1月间,因胃部病变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8字环辅助牵引下ESD治疗的总共13例病例(共15处病灶)纳入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13例均成功完成8字环辅助牵引下ESD,中位手术时间56 min,单位时间切除面积(0.20±0.02)cm2/min,病灶整块切除率93.3%(14/15),完全切除率80.0%(12/15),治愈性切除率80.0%(12/15),无术中及术后穿孔,无迟发性出血,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初步结果提示,8字环辅助牵引作为一种新型内牵引技术,操作简便,能够有效提高剥离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李豪君 , 汤蓓 , 刘风 , 展薇 , 李雯 , 吕瑛 , 王雷 , 沈珊珊
2024, 41(1):68-70.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926-00400
摘要:不能耐受或拒绝外科手术的主胰管型/混合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式。报道一例既往未确诊病因的复发性胰腺炎患者,经直接胰管镜观察及活检确诊混合型IPMN,并进行多次胰管内射频消融姑息性治疗,术后随访20个月,未再发胰腺炎,疾病较前无进展。直接胰管镜下活检及胰管内射频消融治疗作为IPMN的姑息性内镜治疗方式存在巨大的潜在价值。
2024, 41(1):71-73.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522-00419
摘要:结肠憩室内合并肿瘤较少见,通常伴随着早期进展、恶性程度高等特点,早期符合适应证可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介绍一例结肠憩室内侧向发育型肿瘤通过重力牵引辅助ESD达到治愈性切除,且术后无并发症,术后瘢痕愈合良好。
周振刚 , 饶靓雯 , 赖添明 , 何文华 , 祝荫 , 吕农华
2024, 41(1):74-78.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606-00473
摘要: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和胰管中断综合征(disconnected pancreatic duct syndrome,DPDS)是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主要并发症,常导致住院时间、死亡率的增加。目前IPN的早期诊断仍有困难,而且IPN干预时机和干预方式仍有争议。DPDS是经常被临床医师忽视的并发症,因不易诊断,常导致治疗周期延长,治疗费用增加。分别介绍IPN的干预时机和干预方式的新进展及DPDS的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策略。
2024, 41(1):78-81.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417-00010
摘要:胃增生性息肉是我国仅次于胃底腺息肉的第二大常见胃息肉,目前治疗胃增生性息肉的首选方式是内镜下切除术,其可以明显减轻患者创伤,但术后复发仍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明确胃增生性息肉复发的危险因素,能够尽量避免切除后复发,从而减轻患者再次胃镜治疗的痛苦,降低医疗费用;除此之外,研究表明胃增生性息肉有肿瘤转化的风险,明确其肿瘤转化的危险因素能够有效预防肿瘤的发生。
通信地址:南京市鼓楼区紫竹林3号《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编辑部 邮编:210003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