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过刊浏览
  • 虚拟专刊
  • 下载排行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24,41(12):925-940,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1017-00432
    [摘要] (171) [HTML] (129) [PDF 2.90 M] (735)
    摘要: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病因未明、诊疗过程复杂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困难,患病人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且难治患者较多。国内消化内镜技术飞速发展,在IBD诊治领域的应用不断更新。因此,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结直肠学组牵头,联合国内消化、消化内镜专家共同制定了本共识。本共识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IBD内镜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溃疡性结肠炎内镜诊断、克罗恩病内镜诊断、IBD内镜治疗和IBD内镜随访,分别进行阐述,为IBD内镜诊治提供指导性建议,以期提高国内IBD内镜诊治的整体水平。
    2024,41(12):941-955,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1120-00528
    [摘要] (49) [HTML] (77) [PDF 1.97 M] (387)
    摘要:
    近年来,超声内镜引导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biliary drainage, EUS⁃BD)在我国广泛开展,如何规范化和标准化进行EUS⁃BD操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EUS⁃BD技术和附件的不断改进,对其临床优势和并发症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本共识在现有国内外相关指南的基础上,对近年来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更新,针对EUS⁃BD的临床指征、操作技术、附件选择、并发症、围手术期管理、学习与培训等方面,以问答的形式提出了12个临床关注的问题和40条推荐意见,以期指导EUS⁃BD的规范化应用。
    2024,41(12):956-960,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1228-00249
    [摘要] (22) [HTML] (38) [PDF 1.95 M] (174)
    摘要:
    急性坏死胰腺炎后期的局部并发症——感染性胰腺坏死或包裹性坏死,是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及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微创升阶梯疗法优于传统外科开腹手术,其中内镜升阶梯疗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高于其他微升阶梯创疗法,成为感染性胰腺坏死和包裹性坏死的首选干预方法。文中介绍了内镜升阶梯式疗法的优势、实施内镜下透壁引流的支架选择、胰腺坏死腔的冲洗方法、干预时机的选择及其他需考虑的问题,旨在为从事胰腺炎诊治的医师提供参考。
    2024,41(12):961-966,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520-00248
    [摘要] (30) [HTML] (33) [PDF 2.28 M] (217)
    摘要:
    目的 比较保留黏膜层的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与传统ESE治疗起源于固有肌层、长径≤2 cm的胃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于黑龙江省医院消化病院接受保留黏膜层的ESE(保留黏膜组,30例)或传统ESE(不保留黏膜组,30例)治疗的长径≤2 cm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胃SMT患者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及大小),分析内镜相关治疗结果,包括整块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穿孔率及术后并发症(出血、穿孔、感染)发生率、经济效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黏膜组与不保留黏膜组的整块切除率[100.0%(30/30)比90.0%(27/30),P=0.237]、术中出血量[(23.34±14.68)mL比(23.67±14.73)mL,t=0.085,P=0.932]、术中穿孔率[0.0%(0/30)比16.7%(5/30),P=0.052]及术后住院时间[(5.17±1.46)d比(5.93±1.59)d,t=1.939,P=0.0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无术后出血、穿孔、发热和腹膜炎发生。但保留黏膜组手术时间低于不保留黏膜组,分别为(47.07±14.03)min及(59.47±16.75)min(t=3.107,P=0.003);保留黏膜组住院费用显著低于不保留黏膜组,分别为(22 109.68±3 960.65)元及(28 378.64±3 842.31)元(t=6.222,P=0.001)。结论 保留黏膜层的ESE与传统ESE治疗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长径≤2 cm的胃SMT安全有效。与传统ESE相比,保留黏膜层的ESE手术时间较短、医疗费用更低。
    2024,41(12):967-972,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204-00375
    [摘要] (25) [HTML] (25) [PDF 2.19 M] (171)
    摘要: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乳头异位的内镜下特点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3年4月至2022年4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内镜中心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诊治的24 617例患者资料,分析其中十二指肠乳头异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ERCP诊治要点。结果 十二指肠乳头异位发生率为0.27%(67/24 617),其中男性占比为62.7%(42/67),37.3%(25/67)的患者乳头在球降交界部位;58例(86.6%)患者合并胆总管结石。有61.2%(41/67)的患者合并消化道溃疡或畸形,多发生在球部及球降交界(92.7%,38/41)。56.7%(38/67)的患者胆总管呈“钩状”。ERCP插管成功率为91.0%(61/67),23例(34.3%)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胰腺炎(16.4%,11例)、高淀粉酶血症(13.4%,9例)和胆管炎(4.5%,3例)。5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54例成功插管并完成ERCP治疗,总体技术成功率为93.1%,其中完整取石34例(58.6%),部分取石4例(6.9%),经内镜鼻胆管引流8例(13.8%),经内镜胆道内支架置入引流8例(13.8%)。伴有十二指肠狭窄(P=0.039,OR=7.16,95%CI:1.10~46.51)、胆总管结石长径≥1.5 cm(P=0.009,OR=6.92,95%CI:1.18~40.52)、结石嵌顿(P=0.028,OR=16.05,95%CI:1.35~191.11)、多发结石(P=0.001,OR=28.12,95%CI:3.68~215.49),胆总管直径<1.5 cm(P=0.018,OR=7.58,95%CI:1.41~39.58)是ERCP未完整取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十二指肠乳头异位在人群中发生率较低,常因胆胰疾病尤其是胆总管结石被发现,常见异位位置为球降交界处,通常伴有消化道溃疡或畸形。ERCP对于处理十二指肠乳头异位合并胆胰疾病有较高的成功率及较好的治疗效果。
    2024,41(12):973-978,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710-00323
    [摘要] (33) [HTML] (35) [PDF 1.91 M] (276)
    摘要:
    目的 评估内镜下套扎与硬化剂注射治疗内痔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20年4月至2023年10月间,因Ⅰ~Ⅲ度内痔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行内镜下套扎或硬化剂注射治疗的106例连续病例纳入回顾性队列研究,按内镜治疗方式分成套扎组(n=70)和硬化剂注射组(n=36),主要观察2组间治疗有效率、住院时间、术后疼痛、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及复发率差异。结果 套扎组治疗有效率为95.7%(67/70),硬化剂注射组为100.0%(36/3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9)。套扎组住院时间6.0(4.0,7.3)d,硬化剂注射组为3.0(2.0,4.0)d,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05,P<0.001)。套扎组术后24 h疼痛发生率为58.6%(41/70),硬化剂注射组为11.1%(4/3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20,P<0.001)。2组术后均无肛门狭窄、血栓性外痔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仅肛门坠胀发生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套扎组比硬化剂注射组:38.6%(27/70)比5.6%(2/36),χ2=11.431,P<0.001]。套扎组患者满意度为87.1%(61/70),硬化剂注射组为86.1%(31/3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套扎组和硬化剂注射组分别有1例和15例失访,复发率分别为14.5%(10/69)和33.3%(7/2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Ⅰ~Ⅱ度内痔的亚组分析:套扎组和硬化剂注射组Ⅰ~Ⅱ度内痔分别有43例和29例。治疗有效率、术后出血发生率、排尿困难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套扎组术后疼痛、肛门坠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硬化剂注射组[术后疼痛发生率:65.1%(28/43)比10.3%(3/29),χ2=19.016,P<0.001;术后肛门坠胀发生率:41.9%(18/43)比3.4%(1/29),χ2=11.252,P<0.001];套扎组和硬化剂注射组分别有43例和17例完成随访,复发率分别为11.6%(5/43)和23.5%(4/17),复发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6)。Ⅲ度内痔的亚组分析:套扎组和硬化剂注射组Ⅲ度内痔分别有27例和7例,分别有26例和4例完成随访,复发率分别为19.2%(5/26)和75.0%(3/4)。结论 内镜下套扎与硬化剂注射治疗Ⅰ~Ⅲ度内痔均安全、有效,其中硬化剂注射治疗住院时间短且术后疼痛和肛门坠胀发生率更低。对于Ⅰ~Ⅱ度内痔,建议行硬化剂注射治疗,疗效确切且并发症少;而对于Ⅲ度内痔,建议行套扎治疗以减少复发。
    2024,41(12):979-984,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311-00200
    [摘要] (32) [HTML] (30) [PDF 1.78 M] (171)
    摘要:
    目的 探讨注水钳除治疗结直肠微小息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内窥镜室收治的结直肠微小息肉(长径≤5 mm)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注水钳除组和普通钳除组。分析各组息肉的位置、分型、长径、直视下完全钳除率、息肉钳除及退镜时间、病理、标本回收率、并发症发生率、治疗费用等。比较注水钳除与普通钳除结直肠微小息肉的治疗效果。结果 共292例患者纳入研究,注水钳除组146例(息肉258枚),普通钳除组146例(息肉252枚)。注水钳除组与普通钳除组相比,钳除结直肠微小息肉视野清晰,息肉完全钳除率高[100.0%(258/258)比90.1%(227/252),χ2=26.915,P=0.001]。注水钳除组相对普通钳除组,并发症发生率低(1/146比13/146,χ2=10.804,P=0.001),治疗费用低[(173.7±15.9)元比(184.0±53.8)元,Z=-2.777,P=0.005]。注水钳除组息肉钳除及退镜时间比普通钳除组稍长[10(9,11)min比9(9,11)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28,P=0.597)。两组患者息肉位置、长径、大体分型、病理、标本回收率等,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注水钳除治疗结直肠微小息肉安全有效,相对于普通钳除,息肉完全钳除率高、费用低,并发症少,是临床治疗结直肠微小息肉的新方法。
    2024,41(12):985-989,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524-00422
    [摘要] (20) [HTML] (15) [PDF 1.77 M] (131)
    摘要:
    目的 探讨检查前限制吞咽联合漱口对磁控胶囊胃镜胃准备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8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磁控胶囊胃镜检查的3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按1∶1分为对照组150例、干预组150例。对照组按照磁控胶囊胃镜指南进行检查前胃准备,干预组在指南要求基础上限制吞咽联合漱口完成检查前胃准备。将胃内清洁度、胃黏膜可视化程度、病变检出率、胃部检查时间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胃内清洁度评分[(20.15±1.20)分比(18.28±1.39)分,t=-21.884,P<0.001]、胃黏膜可视化程度评分[(20.30±6.67)分比(18.80±1.04)分,t=-28.545,P<0.001]、整体病变检出率[94.7%(142/150)比77.3%(116/150),χ2=18.720,P<0.001]、胃部检查时间[(28.00±10.31)min比(32.01±11.69)min,t=-2.328,P=0.023]均明显占优。结论 检查前限制吞咽联合漱口可以有效提高磁控胶囊胃镜胃准备质量。
    2024,41(12):990-995,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723-00315
    [摘要] (23) [HTML] (12) [PDF 1.68 M] (139)
    摘要:
    目的 为了解江苏省二级以上中医院消化内镜建设现状,促进消化专业中西医结合,强化中西医临床协作,提升中医医疗机构消化内镜建设。方法 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开展江苏省二级以上中医院消化内镜建设现状调研。采取网络直接填报的方式,对江苏省二级以上中医院消化内镜建设现状进行普查,普查的内容包括医院概况、消化内镜硬件设施、医护人力资源、诊疗项目及诊疗技术提升需求这5个方面。结果 截至2023年12月,共收到覆盖全省13个地级市主要区域的72家中医院调研表。72家中医院共配备内镜主机244台,内镜镜杆1 570条,参与消化内镜诊疗医师780名,内镜室护理人员317名。2020至2022年每年内镜诊疗总量逐年上升,2022年达716 747例。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治疗患者53 766例,开展精查或放大内镜检查患者5 908例,胶囊内镜检查患者261例,小肠镜检查患者256例,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患者2 384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患者2 797例,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患者1 186例。二级甲等医院、三级乙等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在消化内镜硬件设施、医护人力资源、开展诊疗项目方面存在差异。各单位均表示进一步开展内镜培训需求强烈。结论 全省中医医疗系统在消化内镜建设方面现况良好,但还存在资源分布不均、分级诊疗能力参差不齐、人才培养机制匮乏、质量控制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建议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分级诊疗能力、加强内镜质量控制,以提升中医医疗机构的消化内镜建设水平。
    2024,41(12):996-1001,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329-00266
    摘要:
    目的 探究棕榈酰转移酶DHHC7在结直肠癌侵袭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敲除ZDHHC7基因的结肠癌细胞HCT116为敲除组,野生型HCT116细胞为对照组,采用转录组测序检测两组mRNA的表达情况。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对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的功能和信号通路进行初步分析,通过Transwell侵袭实验验证DHHC7对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敲除组与对照组差异表达基因共有2 099个,其中下调基因1 190个,上调基因909个。显著富集的GO项目包括细胞黏附、细胞膜组成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提示DHHC7可能参与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和细胞黏附分子通路。Transwell实验结果证实敲除ZDHHC7可以抑制肿瘤细胞侵袭。结论 DHHC7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外基质的破坏和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促进结直肠癌的侵袭。
    2024,41(12):1002-1007,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807-00361
    [摘要] (18) [HTML] (22) [PDF 1.91 M] (144)
    摘要:
    为探索食管神经内分泌肿瘤(esophage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eNENs)的临床特征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eNENs中的价值,回顾分析34例eNENs患者(201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30例患者及2014年1月至2023年12月PubMed中报道的行ESD治疗的4例eNENs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结局,通过生存分析确定影响eNENs预后的因素。结果显示,eNENs好发于老年男性(79.41%,27/34),发病年龄为(65.41±8.78)岁。病变多发生在食管中段(41.18%,14/34)和下段(41.18%,14/34)。吞咽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占58.82%(20/34)。中位生存时间为36.31个月,一、三、五年生存率分别为82.35%、53.45%和27.94%。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部位、大小、分期及是否切除原发灶的eNENs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切除是影响eNEN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1,HR=0.166,95%CI:0.030~0.927)。原发灶切除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显著长于未切除者(42.98个月比17.90个月,P=0.005),而外科手术患者与ESD切除原发肿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93个月比39.50个月,P=0.835)。以上结果表明eNENs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原发灶切除可改善eNENs的预后。ESD在特定群体中可获得与外科手术相当的预后,可作为一种替代选择的治疗方法。
    2024,41(12):1008-1011,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730-00350
    摘要:
    为了评估白光内镜下靶向活检在西藏地区藏族胃癌风险人群中的应用价值,前瞻性地招募了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在拉萨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且经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评估为中、高危的666例藏族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339例)和对照组(327例),试验组接受白光内镜下靶向活检,对照组接受白光内镜下传统活检。试验组有254例(74.9%)经白光内镜下靶向黏膜活检策略评估后行白光内镜下靶向活检,胃黏膜萎缩检出率[31.1%(79/254)比19.9%(65/327),χ2=9.66,P=0.002]和肠上皮化生检出率[22.4%(57/254)比15.9%(52/327),χ2=4.01,P=0.04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早期胃癌检出率[7.5%(19/254)比4.0%(13/327),χ2=3.37,P=0.066]和进展期胃癌检出率[0.0%(0/254)比2.1%(7/327),P=0.61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活检部位数[3(2,4)点比5(5,5)点,Z=10.50,P<0.001]、活检次数[4(3,5)次比5(5,5)次,Z=8.43,P<0.001]、检查费用[1 444.05(1 211.20,1 775.98)元比1 529.47(1 351.73,1 777.48)元,Z=1.96,P=0.001]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试验组85例未活检者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随访,随访期内9例[2.7%(9/339)]出现黏膜萎缩,13例[3.8%(13/339)]出现肠上皮化生,无一例出现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提示对于西藏地区藏族胃癌风险人群,白光内镜下靶向活检在降低活检率的同时,能有效提高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且不会明显增加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的漏诊率,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2024,41(12):1012-1015,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203-00572
    [摘要] (28) [HTML] (38) [PDF 1.82 M] (147)
    摘要:
    多数低异型度胃型胃癌为单发,只有少数报道低异型度胃型胃癌合并其他类型的胃癌,尤其是胃底腺型胃癌与胃高分化管状乳头状腺癌的碰撞癌更为少见。本文报道1例胃高分化管状乳头状腺癌合并胃底腺型胃癌及文献复习。
    2024,41(12):1015-1017,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410-00219
    [摘要] (13) [HTML] (11) [PDF 2.22 M] (121)
    摘要:
    尾肠囊肿(tailgut cysts, TGCs)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囊性病变,缺乏特定的临床表现,虽然可由CT和磁共振成像检查联合进行初步判断,但术中或术后病理检查仍是诊断金标准。超声内镜引导细针穿刺抽吸术(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EUS‑FNA)被认为是评估胃肠道黏膜下病变的一种可靠、准确的方法,但由于高风险和诊断不充分,目前在疑诊TGCs患者中是否应使用EUS‑FNA仍存争议。本例患者术前CT检查显示直肠囊性实性肿块,经EUS‑FNA细胞学检查未见癌细胞,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显示TGCs表面有少量黏液腺癌。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但随访9个月发现复发,且出现新的卵巢肿瘤合并转移。可见,虽然TGCs通常为良性,但因有恶性转化潜力,故在EUS‑FNA前,应充分评估感染甚至针道转移的风险,并重视对患者的随访。
    2024,41(12):1018-1024,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1108-00314
    [摘要] (31) [HTML] (40) [PDF 1.92 M] (165)
    摘要:
    内镜的洗消是消化内镜诊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水基洗消方法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和洗消剂储备,且洗消后产生的废液收集和处理困难,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同时还需要人力进行复杂繁琐的操作,给空间、人力及物资储备等方面带来了极高的保障负担,这是限制消化内镜技术向基层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总结无水洗消技术应用于消化内镜的研究现状,并对该技术进行展望,以期为临床实践及未来研究提供一定实施依据。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优先出版日期:  2024-12-06 , DOI:
    摘要:
    为评估双软式内镜联合精准穿刺引导扩张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闭锁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对3例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闭锁病例进行内镜引导下的精准治疗。首先使用结肠镜从回肠末端造口进镜至吻合口处,另一条内镜经肛门进镜至吻合口,通过光源定位精准穿刺对侧肠腔,内镜直视下见穿刺针针头,然后置入导丝,循导丝引导球囊扩张吻合口。 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吻合口闭锁内镜下再通治疗,治疗过程中无并发症发生,平均用时44.3min,内镜治疗后1~3个月内行回肠末端造口还纳手术,均恢复顺利。双镜联合精准穿刺引导扩张治疗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闭锁技术经随访观察效果可靠,具有操作时间短、安全简便、无需X线辅助等优点。
    优先出版日期:  2024-11-08 , DOI:
    [摘要] (464) [HTML] (0) [PDF 1.09 M] (300)
    摘要:
    肝外胆管解剖在外科手术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具有重要意义。肝外胆管解剖异常可能增加胆结石的风险。回顾肝外胆管的胚胎学和解剖学基础,以及肝外胆管变异的各种类型和发病率,同时讨论肝外胆管解剖与胆结石疾病之间可能的机制。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1-21 , DOI:
    摘要:
    胰腺体外震波碎石术已成为胰管结石的一线治疗手段。目前,我国有近半的省市可以开展这一技术。为进一步规范和合理应用该技术,由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学专业委员会和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制定了《胰腺体外震波碎石术专家共识》。本文对《专家共识》所介绍的胰腺体外震波碎石术设备、适应证与禁忌证、操作方法、常见并发症及处理等做深入解读,以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胰腺体外震波碎石术的认识。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1-06 , DOI:
    摘要:
    【摘要】 目的 分析胶囊内镜在急症及重症消化道出血患者床旁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9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因疑诊消化道出血进行床旁胶囊内镜检查的急症或重症患者临床资料,评估胶囊内镜检查对上消化道出血及小肠出血的检查情况。结果 因疑诊急症或重症消化道出血进行床旁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共74例,其中5例因胶囊内镜滞留胃腔导致检查失败被排除,最终69例纳入研究。胶囊内镜的阳性检出率为83.33%(45/54),分别检出溃疡17例、糜烂5例、血管畸形5例、隆起型肿物4例、憩室4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5例、狭窄1例、黏膜活动性渗血1例、胃潴留1例、黏膜肿胀1例、黏膜皱襞集中改变1例。胶囊内镜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的灵敏度为92.31%(12/13),特异度为75.00%(3/4)。胶囊内镜诊断小肠出血中的灵敏度为80.49%(33/41),特异度为90.91%(10/11)。 结论 胶囊内镜诊断消化道出血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在急症及重症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床旁应用中具有潜在优势。然而,仍需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其效果。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1-06 , DOI:
    摘要:
    目的: 探索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利用前瞻性数据确认中国患者肠道准备期间发生不良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我们使用3个前瞻性研究的数据库,回顾性分析了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行结肠镜检查的1727位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研究终点为肠道准备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果: 1727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4.9% (n=948),发生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的比例分别为38.6%、10.2%、25.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75,95%CI:1.43-2.15,p=0.001)、腹部手术史(OR=1.36,95%CI:1.07-1.74,p=0.011)、炎症性肠病(OR=1.81,95%CI:1.10-3.00,p=0.019)是肠道准备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OR=2.37,95%CI:1.66-3.38,p=0.001)、腹部或盆腔手术史(OR=1.45,95%CI:1.02-2.06,p=0.038)是呕吐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OR=0.48,95%CI:0.28-0.80,p=0.005)、年龄≥60岁(OR=0.58,95%CI:0.38-0.89,p=0.013)是呕吐的保护因素。结论: 肠道准备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腹部或盆腔手术史、炎症性肠病;出现呕吐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腹部或盆腔手术史,而肥胖和高龄是保护因素。肠道准备期间应注意对以上因素的评估。
    优先出版日期:  2024-12-17 , DOI:
    摘要: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在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感染率,部分患者会表现为无症状感染。针对无症状感染患者是否需要进行干预的问题,本文全面总结了近年来发表的文献,结合本团队基于人群调查的原创研究,就HP无症状感染对患者机体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包括内镜下表现及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优先出版日期:  2024-12-09 , DOI:
    [摘要] (517) [HTML] (0) [PDF 1.46 M] (141)
    摘要:
    目的 探讨新型缝合器械在胃镜下修补胃壁全层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以猪为实验动物,共10头,每头动物胃部造1个30mm的穿孔模型。使用新型缝合器械胃镜下缝合穿孔,记录每处穿孔修补完成的时间及效果,10头猪均于术后14天处安乐死,先行胃镜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再剖腹探查腹腔感染和穿孔愈合情况,腹水采样作细菌培养,最后切取胃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结果10头猪胃壁全层缺损模型均成功建立(100%),胃穿孔在胃镜下均成功修补(100%),平均手术时间约(34.10±10.32) min,动物均存活,胃镜及剖腹观察,10例穿孔愈合良好,胃壁创口浆膜面疤痕愈合,局部少许粘连;1例腹腔感染,腹水培养:9例阴性,感染1例细菌为化脓隐秘杆菌和大肠杆菌。病理示全组胃壁缺损处肌层修复良好。结论 新型缝合器械在普通单钳道胃镜下修补胃壁全层缺损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及推广。
    优先出版日期:  2024-12-02 , DOI:
    摘要: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同时也是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结直肠腺瘤被认为是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早期识别、切除结直肠腺瘤是降低结直肠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腺瘤切除后复发较为常见,威胁人群健康,因此内镜下腺瘤切除术后监测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广泛认可通过接肠镜监测腺瘤复发,但是选取合适的监测时间间隔可以最大程度提高监测有效性并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文就结直肠腺瘤内镜下切除术后复发及监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优先出版日期:  2024-11-29 , DOI: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价新型国产经口胆胰直视化子镜系统在胆道疾病诊断中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内镜中心2017年11月-2022年12月患有胆道疾病行ERCP术的384例患者病例资料。根据胆道探查应用胆道镜的不同分为国产胆道镜组(159例)和SpyGlass组(225例)。为排除混杂因素影响,采用PSM法将2组患者按照最近邻匹配法进行1:1匹配,卡钳值为0.01,匹配变量包括年龄、性别、术前诊断,获得组间协变量均衡的样本。匹配后得到国产胆道镜组和SpyGlass组各122例患者。国产胆道镜组在ERCP后采用新型国产经口胆胰直视化子镜系统进行胆道探查,SpyGlass组在ERCP后采用SpyGlass系统进行下一步胆道探查。主要观察指标为短期并发症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为技术成功率和治疗后处理。结果 PSM匹配后,2组各122例患者纳入研究,组间所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短期并发症中,胰腺炎发生率国产胆道镜组和SpyGlass组分别为1.6%(2/122)和7.4%(9/122)(P=0.03),新型国产经口胆胰直视化子镜系统的应用降低了操作后胰腺炎的发生率;胆囊炎发生情况国产胆道镜组未发生,SpyGlass组发生率为0.8%(1/122)(P=0.316), 两组在操作后胆囊炎的发生率上无差异。技术成功率方面,国产胆道镜组和SpyGlass组分别为99.2%(121/122)和97.5%(119/122)(P=0.313),两组在技术成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国产胆道镜组成功率相对稍高。结论 胆道系统疾病的胆道镜探查应用中,新型国产经口胆胰直视化子镜系统的安全性高于SpyGlass系统,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胆道镜进行胆道疾病的直视下诊断和治疗。
    优先出版日期:  2024-11-29 , DOI:
    摘要:
    目的 探究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肠道准备评估系统(e-Boston Bowel Preparation Scale System,e-BBPS系统)得出的e-BBPS评分与腺瘤漏检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12-21至2019-12-31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内镜中心结肠镜检查的4 373例患者肠镜图像用于模型训练。前瞻性纳入2021-10-8至2022-11-9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使用e-BBPS系统评估患者肠道准备情况,内镜医师根据BBPS评分进行肠道准备评估。如果内镜医师和e-BPPS都认为肠道准备充分,患者立即接受第2次结肠镜检查,否则患者在第2次肠镜检查前重新进行肠道准备。比较e-BBPS系统评估肠道准备合格组(e-BBPS评分≤3)与肠道准备不合格组(e-BBPS评分>3)之间腺瘤和息肉病灶漏诊率的差异。结果 肠道准备合格组患者腺瘤病灶漏检率明显小于肠道准备不合格组[26.72%(62/232)比42.53%(37/87),P=0.007,OR=2.029,95%CI:1.212~3.396]。同时,肠道准备合格组患者息肉漏检率明显小于肠道准备不合格组[27.28%(195/702)比41.24%(113/274),P<0.001,OR=1.825,95%CI:1.363~2.443]。结论 基于深度学习的e-BBPS系统在肠道准备评估方面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有望标准化肠道准备评估流程,减少病灶漏检。
    优先出版日期:  2024-11-29 , DOI:
    [摘要] (149) [HTML] (0) [PDF 1.72 M] (132)
    摘要: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以反复发作的腹痛及粘液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诊治困难。内镜在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疾病活动度判断、癌变监测、粘膜愈合判断等方面至关重要。图像增强内镜可突出病灶粘膜色调、表面微结构和微血管特征,提供了较白光内镜更为丰富的图像信息,结合图像增强内镜下的分类标准,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内镜诊断增添了新的工具,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运用于临床,也发表了诸多研究成果。本文就图像增强内镜在溃疡性结肠炎诊疗中的运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开阔临床医师视野。
    优先出版日期:  2024-11-05 , DOI:
    [摘要] (624) [HTML] (0) [PDF 2.13 M] (278)
    摘要: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在常规内镜活检阴性食管狭窄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2年3月在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因常规内镜活检阴性行EUS-FNA的食管狭窄患者的资料,以穿刺或手术病理结果和随访情况作为最终诊断依据,评估EUS-FNA对此类病变的诊断价值,并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 共纳入64例患者,其中54例最终诊断为恶性肿瘤性病变,10例良性病变。EUS-FNA诊断准确率为98.4%(63/64),EUS-FNA对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为98.1%(53/54)。术后观察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对内镜活检阴性的食管狭窄患者进行EUS-FN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可以提高病变检出率。
    优先出版日期:  2024-08-23 , DOI:
    摘要:
    随着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发展,早期胃癌的治疗适应症从分化癌逐渐扩展到了未分化癌,关于早期未分化型胃癌非治愈性切除的处理也越来越多的被研究重视。本文总结了现阶段关于未分化型早期胃癌非治愈性切除处理的研究进展,不同组织学类型的未分化型早期胃癌超适应症患者的术后管理等,旨在为今后进一步探讨不同未分化型早期胃癌非治愈性切除的合理处理策略提供参考。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内痔的内镜诊治

    唐涌进  顾文景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24,41(1):35-42,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601-00137
    [摘要] (700) [HTML] (618) [PDF 2.86 M] (26483)
    摘要:
    目的 研制机器人消化内镜系统(robotic digestive endoscope system,RDES),验证其可行性、安全性及操控性能。方法 基于主从控制系统设计RDES,包含3部分:整合内镜主体包括内镜和与之整合的内镜旋钮/按钮控制系统;机械臂系统包括基座、机械臂及连接在其上的内镜进退操控装置(有力反馈)和内镜轴向旋转操控装置;操控台包括内镜控制主手和图像显示器。操作者坐在远离检查台的操控台前,操控主手实现内镜头端弯曲、镜身进退及旋转,并通过主手上的按钮实现送气、送水、吸引、定图以及运动比切换功能。(1)活体猪胃镜检查实验:初学组、高级组医师各5名,每人分别操控RDES及普通内镜(间隔2周)行活体猪胃镜检查6次,比较检查时间。(2)仿真胃模型内壁画圆实验:初学组、高级组医师各5名,每人分别操控RDES 1∶1、RDES 5∶1模式和普通内镜完成画圆实验各6次,比较3种方式完成时间、准确度(即轨迹偏差)和工作量。结果 RDES运行良好,力反馈良好。活体猪胃镜检查实验中,胃镜检查均顺利完成,无黏膜损伤及出血、穿孔。初学组和高级组医师操控RDES的检查时间均随操控例次增加呈下降趋势,但操控RDES的下降值大于操控普通内镜(初学组P=0.033;高级组P=0.023)。仿真胃模型内壁画圆实验中,初学组医师操控RDES 1∶1、5∶1模式完成内镜下画圆时间均短于普通内镜[1.68(1.40,2.17)min、1.73(1.47,2.37)min比4.13(2.27,5.16)min,H=32.506,P<0.001],轨迹偏差均优于普通内镜[(0.50±0.11)mm、(0.46±0.11)mm比(0.82±0.26)mm,F=38.999,P<0.001],工作量均小于普通内镜[42.00(30.00,50.33)分、43.33(35.33,54.00)分比52.67(48.67,63.33)分,H=20.056,P<0.001];高级组医师操控RDES 1∶1、5∶1模式完成时间均长于普通内镜[1.72(1.37,2.53)min、1.57(1.25,2.58)min比1.15(0.86,1.58)min,H=13.233,P=0.001],但轨迹偏差[0.47(0.13,0.57)mm、0.44(0.39,0.58)mm比0.52(0.42,0.59)mm,H=3.202,P=0.202]、工作量[(44.62±21.77)分、(41.24±12.57)分比(44.71±17.92)分,F=0.369,P=0.693]和普通内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DES可实现远台操控,大大降低了工作强度;RDES可同时调控大小旋钮,使操控更灵活;RDES增加了运动比模式,使操控更精细;RDES易于初学者掌握,有望缩短医师培养周期;RDES为实现内镜远程操控和全自动消化内镜提供了可能。
    2021,38(4):256-275,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1208-00950
    [摘要] (2879) [HTML] (0) [PDF 3.45 M] (11989)
    摘要:
    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 of cardia,AC)是一种原发性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目前,国内关于AC的诊断、治疗及随访等问题均尚无统一的专家共识。为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牵头,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参考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通过集体讨论与投票等方式,共同制定本共识。本共识内容就AC的诊断、治疗、随访及特殊人群AC的治疗等列有17条陈述建议。
    2024,41(8):593-598,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1127-00109
    [摘要] (147) [HTML] (109) [PDF 489.38 K] (10020)
    摘要:
    学习曲线可记录新技术的学习过程,客观反映操作者的学习情况,并评估新技术的关键步骤、影响因素、操作难易程度等。消化内镜治疗技术类型多样,是目前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的重要方法,了解并掌握各类内镜技术的学习曲线有助于技术的学习与推广。本文就消化内镜常用治疗技术的学习曲线应用作一概述总结,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024,41(8):589-592,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1030-00438
    [摘要] (201) [HTML] (138) [PDF 3.62 M] (9968)
    摘要:
    随着胃肠道肿瘤早期筛查的普及,我国消化内镜诊疗总数迅速上升,但无痛内镜所占比例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近年来出台了多项关于无痛内镜诊疗平台的规范、指南及共识,阐述了搭建无痛内镜诊疗平台的重要性、需要具备的条件。通过总结相关指南及共识,并结合笔者所在无痛内镜诊疗平台的经验,提供无痛内镜诊疗平台构建、运行的范例,并对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法。
    [摘要] (2782) [HTML] (1295) [PDF 937.58 K] (9811)
    摘要:
    随着饮食结构持续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结直肠癌不仅已成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且发病率仍不断攀升,疾病负担沉重,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尽早发现和处理结直肠癌癌前病变与状态,特别是结直肠腺瘤,有助于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实现预防关口前移和重心下移。鉴于此,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并联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等多个学会,组织我国消化、内镜、肿瘤和健康管理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本共识,内容涵盖结直肠癌癌前病变与状态的定义、预防、筛查与诊断、治疗与随访等多个部分,以期为我国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和状态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2024,41(6):421-442,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224-00092
    [摘要] (628) [HTML] (1044) [PDF 4.36 M] (9000)
    摘要:
    胃癌是常见的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2020年我国胃癌新发病例47.9万例,死亡病例37.4万例。胃癌按发展阶段大致分为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通过内镜筛查发现的早期胃癌可以接受内镜超级微创治疗获得根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牵头,着眼于早期胃癌筛查和诊治近年来的新发现和争议问题,纳入了上一版共识发表后出现的新证据和新观点,组织我国专家共同制定本共识,为我国胃癌和癌前病变的内镜规范诊治工作开展提供参考,提高我国胃癌的防治效果。
    2021,38(9):676-687,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10526-00340
    [摘要] (3699) [HTML] (0) [PDF 5.42 M] (8664)
    摘要:
    痔病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其中内痔占绝大部分。消化内镜在内痔的治疗中优点众多,在中国已经开始逐步普及,但是目前缺乏与之相关的临床指南和操作共识来指导消化内镜内痔微创治疗。为了更好地规范消化内镜内痔诊疗和促进这项技术的健康发展,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内痔协作组组织了36位国内从事内痔微创治疗的消化内镜专家和肛肠领域专家,基于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国内外近期发布的痔病诊疗指南和已经发表的研究数据,从开始的问卷调查到现场专家反复讨论,最终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和消化内镜特点的内痔诊断与治疗指南,即《中国消化内镜内痔诊疗指南及操作共识(2021)》,以期为消化内镜医师在痔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提供指导。
    2023,40(6):421-430,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607-00230
    [摘要] (2464) [HTML] (948) [PDF 3.27 M] (7522)
    摘要:
    自2019年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发布《中国消化内镜诊疗相关肠道准备指南(2019,上海)》以来,随着国内人群对于结肠镜检查的需求普遍加大,国内消化内镜技术得以飞速发展,质量控制体系逐渐健全,人工智能评价领域逐渐开展。为进一步更新相关进展,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结直肠学组牵头拟定本共识意见,聚焦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借鉴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并邀请国内消化领域专家进行讨论及修改,对各推荐意见的证据质量及推荐强度进行评估并投票。本共识意见主要从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必要性、质量控制及质量评分、常用肠道清洁剂的推荐使用策略、提高肠道准备质量的有效措施、肠道准备的个体化应用、肠道准备的宣教方式共6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对结肠镜检查前相关肠道准备的实施与策略提供指导性建议,供临床医师参考。
    [摘要] (4887) [HTML] (0) [PDF 0.00 Byte] (7222)
    摘要:
    目的 评估非放大内镜下窄带成像技术(NBI)国际结直肠内镜分型(NICE分型)系统判断结直肠肿瘤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普通内镜医师行白光结肠镜检查检出、并行NBI观察及NICE分型的224处结直肠息肉资料,对NICE分型结果和内镜或外科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24处息肉中NICE 1型59处,2型159处,3型6处;病理诊断非肿瘤性息肉58处,肿瘤性息肉166处。依据NICE分型诊断肿瘤性息肉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1.6%、77.6%、92.1%、76.2%和87.9%。NICE分型预测大息肉(直径≥10mm)、小息肉(直径6~9mm)和微小息肉(直径≤5mm)肿瘤性与否的敏感度和准确率分别为100.0%、97.0%、80.9%和95.7%、87.8%、83.3%,诊断准确率随病变直径变小而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4)。结论 临床实际工作中,普通内镜医师利用非放大内镜下NICE分型判断结直肠肿瘤总体准确率较高,具有一定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2024,41(6):449-454,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1210-00629
    [摘要] (328) [HTML] (651) [PDF 3.77 M] (6909)
    摘要:
    目的 尝试构建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与平滑肌瘤(leiomyomas,LM)超声内镜图像分类模型,并验证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超声内镜检查且经外科手术或内镜下切除后病理确诊的69例GISTs和73例LM病例,每例病例选取1张清晰且有典型病变的超声内镜图片,利用留出法将每种疾病图片按训练集图片数比验证集图片数为8∶2的比例分入训练集和验证集,最终由113张(55张GISTs和58张LM)超声内镜图片组成训练集,由29张(14张GISTs和15张LM)超声内镜图片组成验证集,训练集用于对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训练与优化,验证集用于对分类模型进行验证,主要观察指标包括鉴别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结果 利用Resnet 34网络结构建立的分类模型对GISTs与LM进行鉴别诊断的准确率趋于0.89,较Resnet 50网络结构建立的分类模型(0.81)的分类性能更佳。基于Resnet 34网络结构构建的分类模型对验证集中超声内镜图片进行鉴别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85.71%(12/14)(95%CI:67.38%~100.00%)、93.33%(14/15)(95%CI:80.71%~100.00%)、92.31%(12/13)(95%CI:77.82%~100.00%)、87.50%(14/16)(95%CI:71.30%~100.00%)和89.66%(26/29)(95%CI:78.57%~100.00%)。结论 深度学习技术用于GISTs与LM超声内镜图像的鉴别诊断是可行的,可为临床医师对两者的鉴别提供辅助诊断意见。基于Resnet 34网络结构建立的深度学习模型对GISTs与LM超声内镜图像进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较高。
    2024,41(6):459-464,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1204-00449
    [摘要] (316) [HTML] (282) [PDF 3.53 M] (6781)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引导细针穿刺抽吸术(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EUS‑FNA)在胰腺占位性病变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其风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镜科行EUS‑FNA的5 160例患者作为回顾性研究对象,计算操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利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并发症发生的独立风险指标。结果 术后胰腺炎发生率为1.38%(68/4 930),术中出血发生率为0.82%(42/5 143),术后出血发生率为0.78%(40/5 143),无直接相关的消化道穿孔和死亡事件发生。年龄>60岁(OR=0.581,95%CI:0.356~0.946,P=0.029)、颈体尾部肿瘤(OR=0.355,95%CI:0.194~0.652,P=0.001)、病灶长径>20~40 mm(OR=0.450,95%CI:0.227~0.893,P=0.023)和病灶长径>40 mm(OR=0.382,95%CI:0.168~0.869,P=0.022)为术后胰腺炎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经十二指肠穿刺(OR=2.435,95%CI:1.319~4.496,P=0.005)是术后胰腺炎独立危险因素。穿刺3~4次(OR=0.439,95%CI:0.235~0.821,P=0.010)、病灶长径>20~40 mm(OR=0.154,95%CI:0.069~0.341,P<0.001)、病灶长径>40 mm(OR=0.326,95%CI:0.143~0.743,P=0.008)是术中出血的独立保护因素。细针穿刺活检(fine‑needle biopsy,FNB)针(OR=2.314,95%CI:1.189~4.502,P=0.014)为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US‑FNA是一项安全的操作,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胰腺炎和术中出血的发生主要与病变临床特征有关,而术后出血与穿刺针类型有关。
    2021,38(12):1040-1046,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0813-00495
    [摘要] (1598) [HTML] (0) [PDF 4.97 M] (6686)
    摘要: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3大常见的恶性肿瘤,通常经“腺瘤-癌”的发展模式演变而来,对结直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的早期检出和及时治疗明显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内镜检查技术日益发展,提高分辨率、图像增强、提高可视化等相关技术应用于结肠镜,显著提高了息肉检出率及腺瘤检出率。在内镜下治疗中,应该根据结直肠息肉生长部位、大小、形态选择合适的息肉切除方法,尽可能提高整块切除、完全切除率,减少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本文就结直肠息肉的分类、内镜检查技术和治疗的方法及进展做一综述。
    2024,41(6):443-448,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311-00047
    [摘要] (324) [HTML] (268) [PDF 3.78 M] (6557)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双流算法开发的新型息肉检测系统在结肠镜检查中的作用。方法 研究回顾性纳入2023年3月至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在计算机辅助检测(computer‑aided detection,CADe)系统辅助下行结肠镜检查的833例受试者为试验组,2022年3月至6月在同一操作间接受常规结肠镜检查的770例受试者为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是腺瘤检出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息肉检出率、腺瘤检出数和息肉检出数。结果 试验组腺瘤检出率[29.3%(244/833)比21.7%(167/770),χ2=12.133,P<0.001]和息肉检出率[47.9%(399/833)比37.9%(292/770),χ2=16.241, P<0.001]显著高于对照组。对于≤5 mm的腺瘤[23.5%(196/833)比16.1%(124/770),χ2=13.808,P<0.001]和平坦型腺瘤[15.1%(126/833)比7.3%(56/770), χ2=24.519, P<0.001],试验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每例腺瘤检出数[0(0,1)枚比0(0,1)枚,Z=-3.698,P<0.001]和每例息肉检出数[0(0,1)枚比0(0,1)枚,Z=-4.424,P<0.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无CADe系统辅助相比,CADe系统显著提高低年资医师腺瘤检出率[29.5%(167/566)比18.9%(89/472), χ2=15.709, P<0.001]和息肉检出率[47.3%(268/566)比33.3%(157/472),χ2=21.123,P<0.001];在高年资医师中,有无CADe系统辅助的腺瘤检出率[28.8%(77/267)比26.2%(78/298),χ2=0.502,P=0.479] 和息肉检出率[49.1%(131/267)比45.3%(135/298),χ2=0.800,P=0.3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De系统可显著提高腺瘤和息肉的检出率,尤其对于微小和平坦型病变检出具有明显优势。低年资医师相较于高年资医师使用CADe系统的获益更大。
    2024,41(6):455-458,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1221-00042
    [摘要] (286) [HTML] (330) [PDF 3.54 M] (6546)
    摘要:
    目的 探讨结直肠小息肉应用冷切割,以及预防性使用止血夹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青海省人民医院符合纳排标准的260例结肠小息肉患者,分层随机分为冷圈套切除术(cold snare polypectomy,CSP)治疗的CSP组、CSP+预防性使用止血夹治疗的CSP+止血夹组、热圈套切除术(hot snare polypectomy,HSP)治疗的HSP组及HSP+预防性使用止血夹治疗的HSP+止血夹组,每组各65例。比较治疗情况、出血发生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患者基本特征和息肉病变特征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出现的并发症,术中即时出血发生率[5例(7.69%)、4例(6.15%)、3例(4.62%)、3例(4.62%)],以及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0例(0.00%)、0例(0.00%)、1例(1.54%)、0例(0.00%)],4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778,P=0.855;χ2=3.012,P=0.390);术后腹痛发生率,HSP组[7例(10.77%)]最高,与CSP组[1例(1.54%)]及CSP+止血夹组[1例(1.5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个息肉治疗时间,CSP组最短[(2.18±1.07)min],HSP组次之[(2.83±0.82)min],CSP组+止血夹组再次之[(3.15±1.16)min],HSP组+止血夹组用时最长[(4.88±1.85)min],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397,P<0.001)。结论 推荐使用冷切割治疗结直肠小息肉,如术中判断无出血及穿孔风险,无须预防性使用止血夹。
    [摘要] (3252) [HTML] (0) [PDF 0.00 Byte] (6362)
    摘要:
    目的 分析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行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的459例患者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比较两组相关因素的差异,分析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459例患者中发生迟发性出血者27例;共切除息肉572枚,发生迟发性出血息肉42枚。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男性85.2%)、切除息肉数量(≥3枚者59.3%)、合并高脂血症(29.6%),息肉直径(≥10 mm者66.7%)、形态(有蒂81.0%)、病理类型(腺瘤型95.2%)、切除方式(EMR者90.5%)与迟发性出血显著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合并高脂血症,息肉数目、大小、形态为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男性患者、合并高脂血症、切除≥3枚息肉、息肉直径≥10 mm、息肉有蒂为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摘要:
    慢性胰腺炎是一种迁延不愈的难治性疾病,因症状顽固,需终身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大大地加重了社会的公共医疗负担。近年来,慢性胰腺炎在全球发病率不断上升,病因机制和诊疗方式不断更新,日本、美国和欧洲相继颁发了临床诊疗指南。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胰腺炎专委会牵头组织消化内科、胆胰外科、内分泌科、影像科和病理科等多学科专家,依据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国内外最新研究结果,参照多部国际慢性胰腺炎指南,对我国2012年版《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进行了修订。
    2022,39(1):19-34,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11119-00688
    [摘要] (972) [HTML] (658) [PDF 1.57 M] (6070)
    摘要:
    消化道异物是消化科常见的危急症之一,在儿童中最为常见。因误吞异物的种类繁多,导致处理方式多样,潜在的风险及并发症不断升级,若处理不及时或者处理不当会产生严重后果。目前,中国尚无针对儿童的消化道异物指南,因而在结合我国临床实践基础上制订符合国际标准的儿童消化道异物循证指南,对有效指导和促进儿童消化道异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指南按照规范的制订流程,联合多学科专家,基于现有证据,结合临床实践,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儿童消化道异物管理指南,以期为各级各类接诊儿童消化道异物的临床医师提供指导与决策依据。
    [摘要] (1823) [HTML] (0) [PDF 0.00 Byte] (5950)
    摘要:
    近年来由于内镜检查的普及和内镜超声检查(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 SMTs)的检出率大幅提高。内镜下切除SMTs因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与认可,因此在提高SMTs检出率的基础上进行内镜下微创治疗,是改善SMTs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节约国家医疗资源的有效途径。 目前,国际上仅有美国消化内镜协会发布的《消化道上皮下病变内镜诊疗指南(2017)》[1],仍缺少适合中国国情及医疗现状的SMTs内镜诊治共识意见,导致目前国内存在病例选择缺乏标准,治疗并发症较高等情况。为此,依据我国SMTs的诊治现状,并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牵头,组织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各专家共同制订相关共识意见。本共识主要涉及普通胃肠镜检查可以观察到的SMTs。
    [摘要] (2886) [HTML] (0) [PDF 0.00 Byte] (5774)
    摘要:
    目的 评估窄带成像放大内镜(ME-NBI)下应用JNET分型诊断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临床价值。 方法 在ME-NBI模式下对结肠镜检查发现的110处结直肠新生性病变进行观察,分析病变的血管形态及表面结构变化,根据ME-NBI分型系统(JNET分型、Kudo分型)初步判断病变的性质,并与切除标本的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ME-NBI下JNET分型总体分型诊断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6.2%(75/78)、93.8%(30/32)、97.4%(75/77)、90.9%(30/33)和95.5%(105/110),Kudo分型总体分型的上述指标结果分别为92.3%(72/78)、81.3%(26/32)、92.3%(72/78)、81.3%(26/32)和89.1%(98/110),两者在诊断准确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7)。JNET分型总体分型诊断微小息肉(≤0.5 cm)、小息肉(>0.5~1.0 cm)、大息肉(>1.0 cm)肿瘤性的准确率分别为92.3%(36/39)、93.8%(15/16)和98.2%(54/55),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9)。 结论 ME-NBI下JNET分型在鉴别结直肠病变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方面具有较可靠的诊断价值。
您是第位访问者

通信地址:南京市鼓楼区紫竹林3号《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编辑部   邮编:210003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