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头条号
首页
编委会
期刊简介
本刊稿约
投稿指南
常见问题
审稿问题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2025年第42卷第4期
数据库收录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版(北大核心)
高质量科技期刊目录消化病学T1级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23-2024年度)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数据库(CSAD)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Scopus数据库
特色文章
推荐文章
中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治共识(2023,广州)
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专家共识意见(2023,广州)
2022年内镜微创切除领域新进展
中国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专家共识(2023版)
老年人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我国消化内镜领域行业现状及展望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消化道静脉曲张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专家共识(2022,长沙)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硬化治疗专家共识(2022,长沙)
消化内镜下纳米炭注射标记定位技术临床操作专家共识
中国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和癌前状态处理策略专家共识
我刊再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版
中国高质量科技期刊目录:消化病学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证书
本刊入选《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3科技版)》
本刊被Scopus数据库收录
作者登录
编辑登录
审稿人登录
读者登录
当期目录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虚拟专刊
下载排行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年
2025年第42卷
2024年第41卷
2023年第40卷
2022年第39卷
2021年第38卷
2020年第37卷
2019年第36卷
2018年第35卷
2017年第34卷
2016年第33卷
2015年第32卷
2011年第31卷
期
全选
反选
导出
显示模式:
述评
外科引流理念在内镜微创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刘歆阳
,
何梦江
,
李全林
,
周平红
2025,42(4):253-257
,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50110-00016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3.87 M]
(
0
)
摘要:
内镜微创手术是实现消化道疾病早诊早治的重要途径,是另外一把真正意义上的外科手术刀。外科引流是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实例阐释外科引流理念在内镜微创手术中的应用,比较内镜引流和外科引流的异同,以期为外科引流理念在内镜微创手术中的推广提供新的思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进一步提高内镜微创治疗的安全性。
共识与指南
胶囊内镜人工智能系统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上海)
廖专
,
蔺蓉
2025,42(4):258-265
,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50123-00033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2.63 M]
(
0
)
摘要:
胶囊内镜是诊断小肠疾病的一线检查方式,磁控胶囊内镜在上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人工智能技术在胶囊内镜的质量控制和辅助诊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国内外尚无胶囊内镜人工智能系统应用的相关共识。2024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组织全国领域内权威专家讨论,结合国内外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形成胶囊内镜人工智能系统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旨在为内镜医师应用胶囊内镜人工智能系统提供全面合理的决策证据。本共识包括人工智能在胶囊内镜检查质量控制、消化道病灶辅助识别、小肠出血性病变诊断、克罗恩病诊断及结肠隆起性病灶诊断等方面的9条推荐意见陈述。
专家论坛
消化道早期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及研究进展
王继龙
,
刘揆亮
,
孟凡冬
,
王拥军
,
李鹏
,
吴静
,
张澍田
2025,42(4):266-272
,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1123-00491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2.59 M]
(
0
)
摘要: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一种微创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成熟方法,现已在我国广泛应用。但目前国内外尚缺乏针对ESD的明确质控标准。本文对ESD相关质控指标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提出一些可能的ESD质控指标,为ESD的质控提升提供参考。
论著
内镜黏膜冷切除术与电热切除术治疗10~20 mm无蒂结直肠息肉的随机对照研究
刘伟
,
柳芳
,
李秋成
,
何维维
,
熊慧珍
,
魏珊珊
,
乔雨晴
,
周婷
,
陈泓磊
2025,42(4):273-279
,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415-00049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2.76 M]
(
0
)
摘要:
目的 比较内镜黏膜冷切除术(cold‑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C‑EMR)与内镜黏膜电热切除术(hot‑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H‑EMR)治疗10~20 mm无蒂结直肠息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纳排标准,选取至少患有一个大小10~20 mm、巴黎分型Ⅰs、Ⅱa型息肉的患者入组,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1∶1随机分至C‑EMR组(不使用高频电流切除息肉)和H‑EMR组(使用高频电切除息肉)。主要观察指标是两组的息肉完全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出血、穿孔、感染)发生率、息肉复发率。次要观察指标是手术时间和成本效益。结果 纳入209例患者中,共有209枚符合条件的息肉,C‑EMR组105枚(105例患者),H‑EMR组104枚(104例患者)。C‑EMR组和H‑EMR组息肉完全切除率[91.4%(96/105)比95.2%(99/104),χ²=1.184,P=0.276]、息肉复发率[2.9%(3/105)比1.9%(2/104),χ²=0.195,P=0.683]及并发症发生率[5.7%(6/105)比1.9%(2/104),χ²=2.040,P=0.28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比于H‑EMR组,C‑EMR组手术时间更短[(5.26±2.41)min 比(9.34±5.63)min,t=-8.478,P<0.001]、金属夹使用个数更少[(2.55±0.94)个比(3.94±1.14)个,t=-9.623,P<0.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H‑EMR组相比,C‑EMR组息肉切除费用更低[(2 720±452)元比(3 031±293)元,t=-5.896, P=0.651],但两组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 C‑EMR治疗10~20 mm无蒂结直肠息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不劣于H‑EMR。C‑EMR的广泛开展可能会缩短手术操作时间,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和费用。
挖香菇法改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异位胰腺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程亚茹
,
边永辉
,
魏志
2025,42(4):280-287
,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129-00456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4.56 M]
(
0
)
摘要:
目的 评价挖香菇法改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异位胰腺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在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n=99)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n=91)经挖香菇法改良ESD切除且病理确诊的190例异位胰腺患者(191处病变)资料。总结胃异位胰腺的临床、内镜及超声内镜下特征,评价改良ESD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并发症及随访复发情况。结果 术前超声内镜评估病变多起源于黏膜下层,往往多层次累及,侵及固有肌层12例。191处病变位于胃窦174处、幽门管2处、胃体6处、胃角7处、胃底2处,病变长径0.5~4.0 cm。患者均行挖香菇法改良ESD,病变完整切除率99.5%(190/191)。手术时间0.5~2.5 h。术中穿孔10例;术后迟发性穿孔1例,迟发性出血1例,短期发热3例。术后患者随访3~5年,均未发现病变复发及转移。结论 挖香菇法改良ESD能够安全有效地切除胃异位胰腺,避免异位胰腺组织的复发及残留。
结肠镜检查分次肠道准备方案中用药时间间隔对肠道准备质量的影响初探
徐庶怀
,
隋向宇
,
万苗
,
张颂
,
卫佳慧
,
茹红艳
,
席锋祥
,
李兆申
,
赵胜兵
,
柏愚
2025,42(4):288-293
,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1127-00436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2.41 M]
(
0
)
摘要:
目的 探索分次肠道准备方案中用药时间间隔对肠道准备质量的影响并分析影响肠道准备质量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项初探性研究为双中心研究,研究对象为2023年4~6月间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n=46)和张家口市第五医院(n=20)行筛查、监测和诊断性结肠镜检查的成年门诊患者。按指南标准进行肠道准备,根据聚乙二醇两次服药的间隔时间,将研究对象分为短间隔(4~<10 h)组(n=45)和长间隔(10~16 h)组(n=21)。比较两组患者主观评价指标(患者肠道准备方案愿意重复率、肠道准备满意度、睡眠质量满意度等)、排便次数、波士顿肠道准备评分、肠道准备气泡评分、肠道准备合格率、息肉检出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肠道准备质量的相关因素。结果 短间隔组和长间隔组肠道准备方案愿意重复率[88.9%(40/45)比85.7%(18/21),χ2<0.001,P>0.999]、肠道准备满意度[65.9%(29/45)比57.1%(12/21),χ2=0.469,P=0.493]、睡眠质量满意度[35.6%(16/45)比28.6%(6/21),χ2=0.314,P=0.575]等患者主观评价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短间隔组和长间隔组排便次数[(11.3±4.8)次比(10.2±4.4)次,t=0.861,P=0.395]、波士顿肠道准备评分[(8.2±1.4)分比(7.9±1.2)分,t=1.024,P=0.311]、肠道准备气泡评分[(8.6±1.0)分比(8.4±1.5)分,t=0.672,P=0.506]、肠道准备合格率[88.9%(40/45)比90.5%(19/21),χ2<0.001,P>0.999]、息肉检出率[33.3%(15/45)比47.6%(10/21),χ2=1.242,P=0.265]和不良反应发生率[24.4%(11/45)比14.3%(3/21),χ2=0.381,P=0.537]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低纤维素饮食(OR=8.100,95%CI:1.400~46.849,P=0.019)是肠道准备合格的影响因素。结论 结肠镜检查分次肠道准备方案中,两剂聚乙二醇之间的用药间隔对肠道准备是否合格无显著影响。术前的低纤维素饮食是肠道准备合格的保护因素。
预测高龄早期胃癌患者治疗方式选择的评分系统初探
李睿博
,
石潇
,
宫爱霞
2025,42(4):294-301
,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311-00532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2.62 M]
(
0
)
摘要:
目的 探寻影响75岁以上高龄早期胃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建立一个指导高龄早期胃癌患者治疗方式选择的预测评分系统。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23年1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镜中心就诊并接受胃镜检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外科手术或保守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建立一个预测评分系统,以评分划分低危组和高危组,并比较两组不同治疗方式的高龄早期胃癌患者的总生存率。结果 共有18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ESD治疗50例,外科手术97例,保守治疗33例。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查尔森合并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2(P=0.014,HR=2.411,95%CI:1.196~4.864)、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43.275(P=0.011,HR=2.294,95%CI:1.205~4.365)、合并多原发癌(P=0.004,HR=2.797,95%CI:1.401~5.585)为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通过加权评分将CCI>2、PNI≤43.275、合并多原发癌各分配1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评分的最佳截断值为1.5(P<0.001,曲线下面积为0.726)。以评分≤1分和评分≥2分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在低危组患者中,ESD、外科手术、保守治疗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5.1%、87.5%、61.5%,ESD、外科手术相较保守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而ESD和外科手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6);在高危组患者中,ESD、外科手术、保守治疗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5.6%、64.7%、3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2)。结论 CCI、PNI、合并多原发癌是影响老年早期胃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以这3个危险因素建立的评分系统总分3分,评分≤1分时,选择ESD或外科手术;评分≥2分时,保守治疗可能使患者更加受益。
内镜下≤20 mm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非治愈性切除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杨菱霞
,
顾毅杰
,
凌鑫
,
钱佳萍
,
李锐
2025,42(4):302-306
,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929-00221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2.67 M]
(
0
)
摘要:
目的 建立≤20 mm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ectal neuroendocrine tumors, R⁃NETs)的非治愈性切除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 回顾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R⁃NETs患者数据,分析临床资料、镜下表现、病理结果特点,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中向前法筛选变量,建立≤20 mm R⁃NETs的非治愈性切除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模型检验效能,校准曲线评估预测概率和观测概率一致性是否良好,决策曲线评估模型是否具有临床净收益。结果 纳入213例患者,年龄为(50.53±11.42)岁,102例(47.9%)为男性。病变距齿状线(7.11±2.79)cm。肿瘤长径为(8.24±3.75)mm。单因素分析得出,与治愈性切除病例相比,非治愈性切除病例更多呈现肿瘤表面凹陷、有更高的肿瘤G分期、更高的Ki⁃67指数和更高的嗜铬粒蛋白A (chromograninA,CgA)阳性率(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中向前筛选变量法,筛选出以Ki⁃67指数(P=0.014,OR=1.214,95%CI:1.039~1.417)、表面凹陷(P=0.027,OR=2.348,95%CI:1.100~5.013)、CgA阳性(P<0.001,OR=5.399,95%CI:2.764~10.544)为参数的模型,并建立列线图。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66(95%CI: 0.696~0.837),临床决策曲线分析证实模型有良好的临床净收益。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概率和观测概率一致性良好。结论 本研究建立以表面凹陷、Ki⁃67指数、CgA阳性为参数的≤20 mm R⁃NETs的非治愈性切除风险预测模型。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可作为临床内镜医师的参考依据。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木村-竹本分型诊断异质性研究
王珩宇
,
陈稳
,
陈明锴
,
雷宇峰
,
陈磊
2025,42(4):307-313
,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50114-00499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2.59 M]
(
0
)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年资内镜医师内镜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y gastritis,CAG)的准确率是否存在异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47例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n=154)、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n=35)、山西省煤炭中心医院消化内科(n=58)完善胃镜检查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及非慢性萎缩性胃炎(non⁃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non⁃CAG)患者的内镜检查资料。将所收集的图像交予由3名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内镜医师组成的“专家组”进行审核,以专家组确定的内镜下木村-竹本分型作为“金标准”。3个中心共计14名内镜医师对前述病例做出内镜下诊断,根据既往完成胃镜检查操作的例数将14名医师分为低年资组(操作量<2 000例)7名和高年资组(操作量>10 000例)7名。比较两组内镜医师诊断CAG内镜下木村-竹本分型的准确率差异。结果 高年资组诊断内镜下木村-竹本分型准确率波动在65.99% (163/247)~86.64% (214/247),总体诊断准确率为77.27% (1 336/1 729),低年资组的诊断准确率波动在36.44% (90/247)~72.47% (179/247),总体诊断准确率为62.12% (1 074/1 729),高年资组CAG内镜下木村-竹本分型的总体诊断准确率优于低年资组(χ2=93.27,P<0.001)。高年资组内镜医师对于non⁃CAG的总体诊断准确率高于低年资组[83.73% (463/553)比72.33% (400/553),χ2=20.27,P<0.001];高年资组内镜医师对于C型萎缩的总体诊断准确率高于低年资组[90.10% (801/889)比82.79% (736/889),χ2=19.66,P<0.001];高年资组对于O型萎缩的总体诊断准确率高于低年资组[83.97% (241/287)比68.29% (196/287),χ2=18.56,P<0.001]。结论 不同年资内镜医师对于内镜下CAG木村-竹本分型的诊断存在异质性,高年资内镜医师的诊断准确率优于低年资内镜医师。
人工智能辅助细胞学诊断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
徐敏
,
刘琳
,
常志恒
,
汤泊夫
,
党彤
2025,42(4):314-318
,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606-00141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2.89 M]
(
0
)
摘要: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辅助细胞学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1日至2022年5月12日在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拟行内镜检查的门诊患者,予以人工智能辅助细胞学及无痛胃镜检查(需要时加行窄带光成像及活组织病理)(以下简称胃镜检查),比较两者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以胃镜检查为标准,计算人工智能辅助细胞学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验证其诊断效能。结果 根据纳排标准,共入组849例患者,人工智能辅助细胞学共发现食管病变365例,总病变检出率为42.99%;食管癌、癌前病变及非典型鳞状细胞增生检出100例,检出率为11.78%。胃镜检查共发现食管病变281例,总病变检出率为33.10%;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检出80例,检出率为9.42%。人工智能辅助细胞学诊断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25%(65/80)和95.45%(734/769),阳性预测值为65.00%(65/100),阴性预测值为98.00%(734/749),人工智能辅助细胞学诊断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85。结论 人工智能辅助细胞学诊断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对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下咽血管瘤初探(含视频)
霍栩城
,
宋宝回
,
罗荣奎
,
沈纳
,
钟芸诗
,
周平红
,
周旭
,
蔡明琰
2025,42(4):319-322
,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805-00192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2.92 M]
(
0
)
摘要: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下咽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23年10月至2024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ESD治疗的下咽血管瘤患者资料。统计诊疗中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以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共纳入5例患者,年龄28~78岁,4例女性,1例男性,中位肿瘤长径1.5 cm(1.0~4.0 cm),均通过ESD成功切除下咽血管瘤,整块切除率为80.0%(4/5),完全切除率为100.0%(5/5),中位手术时间35 min(18~60 min),均未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术后病理证实均为血管瘤。术后1 d开放饮食,中位住院时间6 d(3~8 d)。在ESD术中以及术后随访期内未见ESD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 ESD可以作为下咽血管瘤治疗的潜在新方法,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短篇论著
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引流对肝脓肿和腹盆腔脓肿的临床价值(含视频)
刘飞
,
龚瑱昀
,
赵静
,
鲁瑶
,
程桂莲
,
徐丽明
,
胡端敏
,
吴伟
2025,42(4):323-326
,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830-00107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2.23 M]
(
0
)
摘要:
为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引流对常规穿刺引流困难的肝脓肿和腹盆腔脓肿的临床价值,回顾2015年1月至2023年1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诊治的该类患者资料,共12例。结果显示,12例患者中包括肝脓肿4例、腹盆腔脓肿8例。术前患者均有发热,伴不同程度腹痛。12例患者共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13次(1例腹盆腔巨大囊肿合并感染患者行经胃、经直肠共2次穿刺),穿刺针均成功刺入脓腔。4例肝脓肿患者行超声内镜引导下抽吸+冲洗术,脓液基本完全抽吸。7例腹盆腔脓肿患者行超声内镜引导下抽吸+冲洗术,其中5例脓液基本完全抽吸,2例由于脓液黏稠,脓液抽吸量少,引流效果不佳(1例继续抗感染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1例穿刺术后仍反复发热,2周后出现感染性休克、死亡)。1例腹盆腔硬纤维瘤术后复发患者,腹盆腔多发脓肿,腹腔脓肿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术后仍反复发热,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球囊扩张+双猪尾支架、鼻胆管置入引流,术后48 h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腹痛缓解。总的脓肿引流有效率为83.3%(10/12),抽吸+冲洗脓肿引流有效率为81.8%(9/11),所有患者未见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10例超声内镜引流有效者未见脓肿复发,1例超声内镜未有效引流的盆腔脓肿患者随访中脓肿自行吸收,未见脓肿复发。可见,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引流对部分常规穿刺引流困难的肝脓肿和腹盆腔脓肿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减少该类患者再行外科手术的风险。
病例报道
一次性内镜缝合系统用于内镜下袖状胃成形术1例
隗永秋
,
周艳华
,
孙灿
,
杜建枕
,
陈琨
,
韦键
,
李鹏
,
张澍田
2025,42(4):327-329
,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50325-00089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2.81 M]
(
0
)
摘要:
内镜下袖状胃成形术(endoscopic sleeve gastroplasty, ESG)依托于内镜下全层缝合系统而研发,是目前内镜减重领域中安全性与有效性并重,且最有潜力的超级微创减重手术之一。近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率先采用国内自主研发的一次性内镜缝合系统,为一位肥胖症患者成功施行了内镜下袖状胃成形术。
综述
磁控胶囊胃镜在儿童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杨洪彬
,
骆娜妮
,
邵佩
,
刘珊
,
孙丽娜
,
方莹
2025,42(4):330-332
,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530-00517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1.66 M]
(
0
)
摘要:
传统胃镜管径粗,容易损伤儿童消化道管腔及黏膜,插入式检查过程中恶心、呕吐等不适感让儿童的配合度差。无痛胃镜存在麻醉风险、家属对麻醉有顾虑及医疗费用增加等问题。磁控胶囊胃镜真正实现了胃部检查的无创、无痛化操作。十余年来,磁控胶囊胃镜在成人中的应用已非常成熟,并逐渐开始在儿童应用,因具有不插管、不麻醉、无交叉感染及胃小肠同查等优点,受到儿童患者及监护人的青睐。现对近年来磁控胶囊胃镜在儿童消化系统疾病中的适应证、禁忌证、有效性、安全性、准备方法及局限性等进行综述,为该技术大规模在儿童中开展奠定基础。
十二指肠黏膜表面重建术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王瑞欣
,
黄欣叶
,
张雷
,
任冯刚
,
吕毅
,
卢强
2025,42(4):333-336
,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603-00162
[摘要]
(
0
)
[HTML]
(
0
)
[PDF 2.69 M]
(
0
)
摘要:
十二指肠黏膜表面重建术是通过内镜将特殊的治疗器械导入至十二指肠,采用热消融破坏十二指肠黏膜,实现十二指肠黏膜重塑,从而改善机体胰岛素抵抗和营养物质代谢,达到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一种新型内镜治疗手段。目前该技术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显示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但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和肥胖等其他代谢性疾病的疗效仍存在争议。本文旨在综述十二指肠黏膜表面重建术的发展历史以及其治疗代谢综合征的方法、疗效和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展望该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年
2025年第42卷
2024年第41卷
2023年第40卷
2022年第39卷
2021年第38卷
2020年第37卷
2019年第36卷
2018年第35卷
2017年第34卷
2016年第33卷
2015年第32卷
2011年第31卷
期
全选
反选
导出
显示模式:
真实世界无蒂结直肠息肉切除技术选择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邓影南
,
丁晗玥
,
张晟瑜
,
李佳宁
,
何昆
,
王强
,
冯云路
,
杨爱明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4-28
, DOI:
[摘要]
(
10
)
[HTML]
(
0
)
[PDF 3.54 M]
(
0
)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长径的无蒂结直肠息肉使用冷活检钳息肉切除术(cold forcep polypectomy,CFP)、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cold snare polypectomy,CSP)或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的真实世界情况。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切除的长径≤19 mm无蒂结直肠息肉12 290个(10 295例患者),由30名消化内科内镜医师完成息肉切除术。根据息肉长径分为1~5 mm、>5~10 mm及>10~19 mm三组,比较各组内切除方式的差异。在长径>5~10 mm组的息肉中,分析行CSP者金属夹使用情况及2022年与2023年>5~10 mm息肉切除方式的变化。结果 1~5 mm无蒂息肉(8 289个)以CFP切除(6 769个,81.7%)为主;>5~10 mm息肉(2 455个)切除以CSP(1 372个,55.9%)为主,但不同医师之间CSP使用率的差异较大,CSP中位使用率为52.9%(40.3%,60.0%)。>10~19 mm无蒂息肉(1 546个)以EMR切除(1 349个,87.3%)为主。2023年>5~10 mm无蒂息肉切除中CSP使用率64.2%(869/1354)较2022年45.7%(503/1101)明显升高。>5~10 mm无蒂息肉CSP中金属夹总体使用率为40.1%(550/1372),在不同医师之间有较大差异,中位使用率48.3%(29.8%,67.9%)。结论 内镜医师对于长径≤19 mm无蒂息肉的切除方法存在较大差异,1~5 mm息肉主要采用CFP,>5~10 mm息肉以CSP为主且使用率逐年增加,>10~19 mm息肉则主要采用EMR。CSP中金属夹使用率在不同医师间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炎症性肠病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2024,广州)》解读
赵芯梅
,
刘思德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4-25
, DOI:
[摘要]
(
11
)
[HTML]
(
0
)
[PDF 627.36 K]
(
3
)
摘要:
本文对《中国炎症性肠病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2024,广州)》的出台背景及需关注的若干重点问题,包括疑诊克罗恩病需完善全消化道内镜检查、妊娠期及患儿行消化道内镜检查关注的问题、内镜下治疗及癌变监测等进行解读。
干细胞治疗炎症性肠病:方法、途径与机制
邓傲剑
,
王芬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4-22
, DOI:
[摘要]
(
13
)
[HTML]
(
0
)
[PDF 801.71 K]
(
2
)
摘要: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免疫系统介导的慢性持续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IBD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的临床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消化内镜下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近年来,干细胞治疗IBD得到了广泛的探索,展现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基于近年来发表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文献,重点探讨干细胞治疗IBD的方法与途径。
胆总管结石网篮取石后生理盐水冲洗与网篮联合球囊取石的疗效对比
米俊
,
李贞娟
,
徐闪闪
,
马赛
,
张昊
,
李佳鑫
,
全润钊
,
丁辉
,
刘彻
,
王修齐
,
李修岭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4-15
, DOI:
[摘要]
(
260
)
[HTML]
(
0
)
[PDF 2.40 M]
(
3
)
摘要:
目的:比较网篮取石后生理盐水冲洗与网篮取石后联合球囊清除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因胆总管结石接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治疗的76例患者资料,其中网篮取石后行生理盐水胆道冲洗30例(简称“盐水组”),网篮联合球囊取石(简称“球囊组”)46例。取石结束后造影显示胆管内未见明显负影定义为取石成功,统计并分析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min)、手术花费(元)、术后并发症(是否合并发热、胆管炎、胰腺炎)。结果:盐水组及球囊组取石成功率均为100%,盐水组四分位手术时间20.0(16.0,27.5)min,短于球囊组四分位手术时间29.0(22.0,33.3)min(Z=-2.88,P=0.004 )。盐水组四分位手术费用13466.5(13318.0,13784.0)元,少于球囊组四分位手术费用16209.0(15989.0,16327.8)元( Z=-6.37,P<0.001)。两组在术后发热、胆管炎、胰腺炎发生率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相较于网篮合并球囊取石,网篮取石后行生理盐水胆道冲洗能够在保持手术成功率前提下,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花费。
超声内镜引导下食管外侧支静脉穿刺组织胶选择性封闭术治疗肝硬化伴食管静脉曲张的有效性(含视频)
何玲玲
,
林毅军
,
叶小慧
,
朱璐
,
李坪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2-17
, DOI:
[摘要]
(
205
)
[HTML]
(
0
)
[PDF 361.62 K]
(
65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食管外侧支静脉穿刺组织胶选择性封闭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北京地坛医院就诊的肝硬化伴食管静脉曲张行超声内镜引导下食管外侧支静脉穿刺组织胶选择性封闭术(治疗组,n=40)或常规内镜下组织胶治疗(对照组,n=46)的86例患者资料。比较两组重度静脉曲张患者占比下降值、术中组织胶用量、穿刺静脉次数 及半年再出血率等。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血常规、肝肾功能、重度静脉曲张占比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重度静脉曲张占比90.0%(36/40),治疗后占比12.5%(5/40),重度静脉曲张的比例下降77.5%;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重度静脉曲张占比89.1%(41/46),治疗后占比43.5%(20/46),重度静脉曲张的比例下降45.6%,治疗组比对照组患者静脉曲张重度的比例下降更多(χ2=13.86,P<0.001)。治疗组应用组织胶的量明显更少(2.5 mL 比 3.0 mL,Z=-3.55,P<0.001),穿刺静脉的次数明显更少(2次比6次,Z=-7.10,P<0.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半年内再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5/40)比10.9%(5/46),χ2=0.06,P=0.814]。结论:肝硬化伴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行超声内镜引导下食管外侧支静脉穿刺组织胶选择性封闭术效果比常规内镜下治疗更好,应用组织胶量更少,值得推广应用。
消化道重建术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王嘉琪
,
黄福全
,
杜奕奇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2-17
, DOI:
[摘要]
(
211
)
[HTML]
(
0
)
[PDF 2.73 M]
(
63
)
摘要:
在消化道重建术后,由于输入襻的长度增加,使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的操作变得复杂,成功率降低。气囊辅助式小肠镜、超声内镜和腹腔镜都被用于消化道重建术后的ERCP。小肠镜辅助ERCP被指南推荐为消化道重建术后ERCP的首选方法。而当小肠镜辅助ERCP失败时,超声内镜引导下的胆/胰管引流或腹腔镜辅助ERCP等技术则可作为二线方案。为总结消化道重建术后胆胰疾病诊疗工作和临床实践的进展,本文对消化道重建术后 ERCP 相关诊疗技术与策略作一综述。
简化激光共聚焦内镜愈合评分对溃疡性结肠炎深度愈合的诊断价值
郑悦
,
张继新
,
王晋伟
,
田雨
,
李俊霞
,
王化虹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4-30
, DOI:
[摘要]
(
5
)
[HTML]
(
0
)
[PDF 15.03 M]
(
0
)
摘要:
目的 简化激光共聚焦内镜(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CLE)对溃疡性结肠炎(ulerative colitis,UC)深度愈合的判定标准,以期得到快速、便捷的评分体系,辅助UC深度愈合的判定。 方法 回顾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连续接受CLE检查的缓解期或轻度活动期UC患者和同期健康体检者CLE图像。按照UC患者病历资料中炎症受累肠段的诊断记录,将所有CLE图像分为对照组(健康体检者和炎症未受累肠段)和受累组(炎症受累肠段)。筛选出两组出现率存在差异的UC典型CLE图像指标,通过单因素回归分析得出与组织学炎症(Geboes评分>2.0)相关的指标,组成简化CLE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找出简化CLE愈合评分判定标准。 结果 53例UC患者和同期14例健康体检者最终纳入研究,共计201段CLE图像,其中健康体检者肠段图像42段,炎症未受累肠段图像69段,炎症受累肠段图像90段。受累组与对照组相比,8项指标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包括腺体变形、腺管变形、腺体临近、腺体稀疏、腺管荧光、血管荧光、血管增粗和细胞浸润。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腺体变形(P=0.025, OR=3.613, 95%CI: 1.174~11.114)、腺管变形(P=0.021, OR=4.081, 95%CI: 1.233~13.511)、腺管荧光(P=0.011, OR=5.486, 95%CI: 1.468~20.494)和血管增粗(P=0.002, OR=7.724, 95%CI: 2.062~28.938)与存在组织学炎症相关。将这4项指标组合形成简化CLE评分并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769(95%CI:0.654~0.833)。以4项指标均未出现(0分)判断为组织学愈合,其判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1%和42.1%。 结论 简化CLE评分与组织学愈合有很高相关性,其敏感度高,可作为UC深度愈合判定过程中重要辅助检查。
吸引器连接管联合胃镜可视性清除血凝块装置在上消化道大出血中的应用
程俊
,
张俊君
,
张松
,
王亚洲
,
徐维田
,
高欣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4-29
, DOI:
[摘要]
(
35
)
[HTML]
(
0
)
[PDF 4.73 M]
(
0
)
摘要:
为探究吸引器连接管联合胃镜可视性清除血凝块装置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血凝块清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回顾性分析 2023 年 1 月至 2024 年 6 月中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8例使用该装置清除消化道内血液及血凝块的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显示 18 例患者应用装置的操作时间为 4~16 min(8.2±3.1)min。清除血凝块及血液总量为 120~500 mL(221.1±97.1)mL。17例患者一次性清除血液及血凝块,达到止血成功标准,成功率为 94.4%;1例胃癌并出血患者,内镜下无法止血治疗,后续行外科手术治疗。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吸引器连接管联合胃镜可视性清除血凝块装置可高效清除消化道内血凝块及血液,极大改善视野,提高止血成功率,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
植物性胃结石的治疗研究进展
胡珊
,
胡晓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4-29
, DOI:
[摘要]
(
153
)
[HTML]
(
0
)
[PDF 385.35 K]
(
0
)
摘要:
胃结石是指未被消化的物质在胃内聚集形成的团块,根据其组成成分可分为植物性、动物性、药物性及其他成分胃结石。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出现消化道出血、穿孔、肠梗阻严重并发症,因此需对其进行早期治疗。其治疗方式包括外科治疗、药物治疗及内镜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临床以植物性胃结石常见,故此文对植物性胃结石的治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结直肠息肉门诊管理专家共识(2025, 成都)
胡兵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4-27
, DOI:
[摘要]
(
18
)
[HTML]
(
0
)
[PDF 806.82 K]
(
4
)
摘要: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也是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因素[1]。腺瘤性息肉被认为是结直肠癌的最主要癌前病变,大约85-90% 的散发性结直肠癌是从腺瘤演变而来的。因此,通过肠镜筛查发现并切除结直肠息肉,阻断“腺瘤-腺癌”的发展进程,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关键环节。面对如此众多、数量巨大的息肉,我们应该选择更安全、更高效、更经济的处理模式。目前,息肉处理模式分为住院治疗、日间治疗以及门诊治疗。门诊治疗具有避免患者短时间内二次肠道准备、节约患者时间与费用、节约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效率、减少医疗纠纷等优势,而且符合国家医保政策及医改目标。几乎所有患者均有发现息肉后即刻处理的强烈愿望。随着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圈套器冷切除术(cold snare polypectomy, CSP)及门诊治疗结直肠息肉的安全性,我国近年来开展门诊治疗的医院越来越多,积累了较多经验,但在适应证选择、术前检查、操作规范及术后管理等方面仍缺乏统一规范。因此,制定中国结直肠息肉门诊管理专家共识势在必行。
一例创伤性膈疝漏诊后肠镜穿孔的经验教训分享
朱疆依
,
高正军
,
郭长存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4-25
, DOI:
[摘要]
(
93
)
[HTML]
(
0
)
[PDF 1.25 M]
(
3
)
摘要:
创伤性膈疝临床少见,容易造成误诊及漏诊,存在诱发肠梗阻、疝环嵌顿绞窄等严重并发症风险。本文介绍了一例既往有车祸伤病史的腹痛患者、在影像学漏诊创伤性膈疝后行无痛肠镜检查,出现结肠撕裂穿孔继而转外科手术的经验教训分享。
阑尾粪石结肠镜下表现为盲肠黏膜下肿瘤 1 例
盈梅
,
周平红
,
李全林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4-18
, DOI:
[摘要]
(
217
)
[HTML]
(
0
)
[PDF 973.48 K]
(
4
)
摘要:
背景:我们发现1例阑尾开口的黏膜下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中证实为阑尾腔内粪石嵌顿,从而行阑尾壁内段切除并阑尾开口成形术。结论:阑尾粪石嵌顿拟误诊为盲肠黏膜下肿瘤。内镜下阑尾壁内段切除并阑尾开口成形术可作为这类病变鉴别诊断和治疗手段。
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评分的研究进展
范轩鸣
,
孙煜为
,
贺子轩
,
李兆申
,
柏愚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3-11
, DOI:
[摘要]
(
338
)
[HTML]
(
0
)
[PDF 677.94 K]
(
33
)
摘要:
早期、合理的内镜检查对于溃疡性结肠炎(UC)的明确诊断、疾病活动度评估、治疗决策以及疗效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早期的UC内镜下评分如Mayo内镜评分、Sutherland指数、UC内镜下严重程度指数(UCEIS),虽然应用方便,但评价标准较为宽泛,存在局限性。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与理论的不断更新,内镜下指标也在逐渐进步和完善。新的内镜评分如改良Mayo内镜评分、UC腔内炎症负担程度评分(DUBLIN)和多伦多IBD整体内镜报告评分(TIGER),其评价更加精细全面,适合准确的临床评估,但仍需更多研究验证其准确性和实用性。本文将按照UC内镜下评分发展的时间顺序介绍和分析传统与新型UC内镜评分的特点,并就其应用优势和局限性展开说明。
内外双镜联合治疗超内镜切除适应证的早期胃癌:现状和前景
陈磊
,
彭贵勇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2-28
, DOI:
[摘要]
(
36
)
[HTML]
(
0
)
[PDF 682.52 K]
(
44
)
摘要: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 EGC)的内镜下切除效果已经得到公认,内镜切除适用于淋巴结转移可能性极低,可整块一次性切除的肿瘤,而对超过内镜下切除适应证的胃癌患者,目前的标准术式是外科手术切除病灶再结合腹腔淋巴结清扫。外科手术的创伤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针对一些超内镜切除适应证的而具有一定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早期胃癌患者,内外双镜联合手术(Laparoscopy-Endoscopy Cooperative Surgery, LECS)试图最小范围、精准地切除病灶,尽量保留胃肠道正常的解剖结构,更关键的优势在于能通过前哨淋巴结示踪活检指导淋巴结清扫范围,在降低转移风险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创伤,将微创和安全完美结合,具有很好的前景。
结肠镜检查质量指标及提升方法研究进展
隋玥
,
陈星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2-20
, DOI:
[摘要]
(
198
)
[HTML]
(
0
)
[PDF 624.75 K]
(
60
)
摘要:
高质量的基线结肠镜检查是筛查结直肠癌及制定合理随访策略的必须要求。为加强结肠镜检查的质量控制,一系列涉及检查前肠道准备,检查过程中病变检出、漏诊、检查完整性,以及检查相关不良反应、患者舒适度的质量指标被建立并不断完善,围绕以上指标提升结肠镜检查质量的研究持续开展,人工智能辅助系统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个环节。本文就结肠镜检查质量指标、指标间的相关性及质量提升方法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图像增强内镜在溃疡性结肠炎诊疗中的作用
罗娅
,
缪应雷
,
牛俊坤
优先出版日期:
2024-11-29
, DOI:
[摘要]
(
211
)
[HTML]
(
0
)
[PDF 1.72 M]
(
380
)
摘要: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以反复发作的腹痛及粘液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诊治困难。内镜在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疾病活动度判断、癌变监测、粘膜愈合判断等方面至关重要。图像增强内镜可突出病灶粘膜色调、表面微结构和微血管特征,提供了较白光内镜更为丰富的图像信息,结合图像增强内镜下的分类标准,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内镜诊断增添了新的工具,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运用于临床,也发表了诸多研究成果。本文就图像增强内镜在溃疡性结肠炎诊疗中的运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开阔临床医师视野。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年
2025年第42卷
2024年第41卷
2023年第40卷
2022年第39卷
2021年第38卷
2020年第37卷
2019年第36卷
2018年第35卷
2017年第34卷
2016年第33卷
2015年第32卷
2011年第31卷
期
内痔的内镜诊治
唐涌进 顾文景
查看专辑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年
2025年第42卷
2024年第41卷
2023年第40卷
2022年第39卷
2021年第38卷
2020年第37卷
2019年第36卷
2018年第35卷
2017年第34卷
2016年第33卷
2015年第32卷
2011年第31卷
期
全选
反选
导出
显示模式:
机器人消化内镜系统的研制及机械模型与活体动物实验研究(含视频)
刘冰熔
,
付宜利
,
刘凯鹏
,
李德亮
,
潘博
,
刘丹
,
邱豪
,
贾晓灿
,
陈建平
,
张冀豫
,
王玫
,
李凤东
,
张晓朋
,
阚宗灵
,
李静豪
,
高渊
,
苏敏
,
谢荃沁
,
杨骏
,
刘毓
,
赵丽霞
2024,41(1):35-42
,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601-00137
[摘要]
(
766
)
[HTML]
(
661
)
[PDF 2.86 M]
(
27266
)
摘要:
目的 研制机器人消化内镜系统(robotic digestive endoscope system,RDES),验证其可行性、安全性及操控性能。方法 基于主从控制系统设计RDES,包含3部分:整合内镜主体包括内镜和与之整合的内镜旋钮/按钮控制系统;机械臂系统包括基座、机械臂及连接在其上的内镜进退操控装置(有力反馈)和内镜轴向旋转操控装置;操控台包括内镜控制主手和图像显示器。操作者坐在远离检查台的操控台前,操控主手实现内镜头端弯曲、镜身进退及旋转,并通过主手上的按钮实现送气、送水、吸引、定图以及运动比切换功能。(1)活体猪胃镜检查实验:初学组、高级组医师各5名,每人分别操控RDES及普通内镜(间隔2周)行活体猪胃镜检查6次,比较检查时间。(2)仿真胃模型内壁画圆实验:初学组、高级组医师各5名,每人分别操控RDES 1∶1、RDES 5∶1模式和普通内镜完成画圆实验各6次,比较3种方式完成时间、准确度(即轨迹偏差)和工作量。结果 RDES运行良好,力反馈良好。活体猪胃镜检查实验中,胃镜检查均顺利完成,无黏膜损伤及出血、穿孔。初学组和高级组医师操控RDES的检查时间均随操控例次增加呈下降趋势,但操控RDES的下降值大于操控普通内镜(初学组P=0.033;高级组P=0.023)。仿真胃模型内壁画圆实验中,初学组医师操控RDES 1∶1、5∶1模式完成内镜下画圆时间均短于普通内镜[1.68(1.40,2.17)min、1.73(1.47,2.37)min比4.13(2.27,5.16)min,H=32.506,P<0.001],轨迹偏差均优于普通内镜[(0.50±0.11)mm、(0.46±0.11)mm比(0.82±0.26)mm,F=38.999,P<0.001],工作量均小于普通内镜[42.00(30.00,50.33)分、43.33(35.33,54.00)分比52.67(48.67,63.33)分,H=20.056,P<0.001];高级组医师操控RDES 1∶1、5∶1模式完成时间均长于普通内镜[1.72(1.37,2.53)min、1.57(1.25,2.58)min比1.15(0.86,1.58)min,H=13.233,P=0.001],但轨迹偏差[0.47(0.13,0.57)mm、0.44(0.39,0.58)mm比0.52(0.42,0.59)mm,H=3.202,P=0.202]、工作量[(44.62±21.77)分、(41.24±12.57)分比(44.71±17.92)分,F=0.369,P=0.693]和普通内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DES可实现远台操控,大大降低了工作强度;RDES可同时调控大小旋钮,使操控更灵活;RDES增加了运动比模式,使操控更精细;RDES易于初学者掌握,有望缩短医师培养周期;RDES为实现内镜远程操控和全自动消化内镜提供了可能。
中国贲门失弛缓症诊治专家共识意见(2020, 北京)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消化内镜隧道技术协作组
2021,38(4):256-275
,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1208-00950
[摘要]
(
3168
)
[HTML]
(
0
)
[PDF 3.45 M]
(
12970
)
摘要:
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 of cardia,AC)是一种原发性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目前,国内关于AC的诊断、治疗及随访等问题均尚无统一的专家共识。为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牵头,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参考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通过集体讨论与投票等方式,共同制定本共识。本共识内容就AC的诊断、治疗、随访及特殊人群AC的治疗等列有17条陈述建议。
消化内镜常用治疗技术的学习曲线应用
江丽
,
徐欢
,
马搏宇
,
石蕾
2024,41(8):593-598
,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1127-00109
[摘要]
(
219
)
[HTML]
(
129
)
[PDF 489.38 K]
(
10626
)
摘要:
学习曲线可记录新技术的学习过程,客观反映操作者的学习情况,并评估新技术的关键步骤、影响因素、操作难易程度等。消化内镜治疗技术类型多样,是目前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的重要方法,了解并掌握各类内镜技术的学习曲线有助于技术的学习与推广。本文就消化内镜常用治疗技术的学习曲线应用作一概述总结,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无痛内镜诊疗平台的构建
陈瀚文
,
贾轩
,
蔡建庭
2024,41(8):589-592
,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1030-00438
[摘要]
(
270
)
[HTML]
(
159
)
[PDF 3.62 M]
(
10534
)
摘要:
随着胃肠道肿瘤早期筛查的普及,我国消化内镜诊疗总数迅速上升,但无痛内镜所占比例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近年来出台了多项关于无痛内镜诊疗平台的规范、指南及共识,阐述了搭建无痛内镜诊疗平台的重要性、需要具备的条件。通过总结相关指南及共识,并结合笔者所在无痛内镜诊疗平台的经验,提供无痛内镜诊疗平台构建、运行的范例,并对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法。
中国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和癌前状态处理策略专家共识
赵胜兵
,
王树玲
,
潘鹏
,
夏天
,
杨帆
,
贺子轩
,
王同昌
,
李兆申
,
柏愚
2022,39(1):1-18
,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11111-00661
[摘要]
(
2910
)
[HTML]
(
1311
)
[PDF 937.58 K]
(
10500
)
摘要:
随着饮食结构持续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结直肠癌不仅已成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且发病率仍不断攀升,疾病负担沉重,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尽早发现和处理结直肠癌癌前病变与状态,特别是结直肠腺瘤,有助于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实现预防关口前移和重心下移。鉴于此,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并联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等多个学会,组织我国消化、内镜、肿瘤和健康管理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本共识,内容涵盖结直肠癌癌前病变与状态的定义、预防、筛查与诊断、治疗与随访等多个部分,以期为我国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和状态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中国早期胃癌内镜诊治共识(2023,太原)
令狐恩强
,
柴宁莉
2024,41(6):421-442
,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224-00092
[摘要]
(
780
)
[HTML]
(
1115
)
[PDF 4.36 M]
(
9695
)
摘要:
胃癌是常见的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2020年我国胃癌新发病例47.9万例,死亡病例37.4万例。胃癌按发展阶段大致分为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通过内镜筛查发现的早期胃癌可以接受内镜超级微创治疗获得根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牵头,着眼于早期胃癌筛查和诊治近年来的新发现和争议问题,纳入了上一版共识发表后出现的新证据和新观点,组织我国专家共同制定本共识,为我国胃癌和癌前病变的内镜规范诊治工作开展提供参考,提高我国胃癌的防治效果。
中国消化内镜内痔诊疗指南及操作共识(2021)
刘俊
2021,38(9):676-687
,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10526-00340
[摘要]
(
3969
)
[HTML]
(
0
)
[PDF 5.42 M]
(
9427
)
摘要:
痔病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其中内痔占绝大部分。消化内镜在内痔的治疗中优点众多,在中国已经开始逐步普及,但是目前缺乏与之相关的临床指南和操作共识来指导消化内镜内痔微创治疗。为了更好地规范消化内镜内痔诊疗和促进这项技术的健康发展,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内痔协作组组织了36位国内从事内痔微创治疗的消化内镜专家和肛肠领域专家,基于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国内外近期发布的痔病诊疗指南和已经发表的研究数据,从开始的问卷调查到现场专家反复讨论,最终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和消化内镜特点的内痔诊断与治疗指南,即《中国消化内镜内痔诊疗指南及操作共识(2021)》,以期为消化内镜医师在痔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提供指导。
超声内镜辅助诊断高收缩食管1例(含视频)
拓小凤
,
马师洋
,
张盼
,
郭晓燕
,
许晓毓
,
戴菲
,
史海涛
2024,41(10):819-821
,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111-00346
[摘要]
(
150
)
[HTML]
(
168
)
[PDF 3.48 M]
(
9150
)
摘要:
高收缩食管是一种罕见病,与之相关的超声内镜特点罕见报道。本例高收缩食管患者经环扫超声内镜检查,发现食管下段管壁弥漫性增厚,以肌层增厚为主,层次尚清晰。超声内镜可用于高收缩食管的辅助诊断,并开展高收缩食管的随访及其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
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专家共识意见(2023,广州)
秘文婷
,
刘思德
2023,40(6):421-430
,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607-00230
[摘要]
(
2721
)
[HTML]
(
1005
)
[PDF 3.27 M]
(
8358
)
摘要:
自2019年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发布《中国消化内镜诊疗相关肠道准备指南(2019,上海)》以来,随着国内人群对于结肠镜检查的需求普遍加大,国内消化内镜技术得以飞速发展,质量控制体系逐渐健全,人工智能评价领域逐渐开展。为进一步更新相关进展,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结直肠学组牵头拟定本共识意见,聚焦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借鉴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并邀请国内消化领域专家进行讨论及修改,对各推荐意见的证据质量及推荐强度进行评估并投票。本共识意见主要从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必要性、质量控制及质量评分、常用肠道清洁剂的推荐使用策略、提高肠道准备质量的有效措施、肠道准备的个体化应用、肠道准备的宣教方式共6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对结肠镜检查前相关肠道准备的实施与策略提供指导性建议,供临床医师参考。
非放大内镜下NICE分型判断结直肠肿瘤性息肉的临床应用价值
蒋青伟
,
李晓青
,
李骥
,
游燕
,
王强
,
谭蓓
,
赖雅敏
,
严雪敏
,
张晟瑜
,
李景南
,
钱家鸣
,
杨爱明
2018,35(5):341-345
,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8.05.010
[摘要]
(
5241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7677
)
摘要:
目的 评估非放大内镜下窄带成像技术(NBI)国际结直肠内镜分型(NICE分型)系统判断结直肠肿瘤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普通内镜医师行白光结肠镜检查检出、并行NBI观察及NICE分型的224处结直肠息肉资料,对NICE分型结果和内镜或外科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24处息肉中NICE 1型59处,2型159处,3型6处;病理诊断非肿瘤性息肉58处,肿瘤性息肉166处。依据NICE分型诊断肿瘤性息肉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1.6%、77.6%、92.1%、76.2%和87.9%。NICE分型预测大息肉(直径≥10mm)、小息肉(直径6~9mm)和微小息肉(直径≤5mm)肿瘤性与否的敏感度和准确率分别为100.0%、97.0%、80.9%和95.7%、87.8%、83.3%,诊断准确率随病变直径变小而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4)。结论 临床实际工作中,普通内镜医师利用非放大内镜下NICE分型判断结直肠肿瘤总体准确率较高,具有一定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深度学习技术对胃肠道间质瘤与平滑肌瘤超声内镜图像的鉴别诊断价值
郭康丽
,
朱建伟
,
黄张浩
,
刘纯平
,
胡端敏
2024,41(6):449-454
,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1210-00629
[摘要]
(
406
)
[HTML]
(
704
)
[PDF 3.77 M]
(
7319
)
摘要:
目的 尝试构建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与平滑肌瘤(leiomyomas,LM)超声内镜图像分类模型,并验证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超声内镜检查且经外科手术或内镜下切除后病理确诊的69例GISTs和73例LM病例,每例病例选取1张清晰且有典型病变的超声内镜图片,利用留出法将每种疾病图片按训练集图片数比验证集图片数为8∶2的比例分入训练集和验证集,最终由113张(55张GISTs和58张LM)超声内镜图片组成训练集,由29张(14张GISTs和15张LM)超声内镜图片组成验证集,训练集用于对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训练与优化,验证集用于对分类模型进行验证,主要观察指标包括鉴别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结果 利用Resnet 34网络结构建立的分类模型对GISTs与LM进行鉴别诊断的准确率趋于0.89,较Resnet 50网络结构建立的分类模型(0.81)的分类性能更佳。基于Resnet 34网络结构构建的分类模型对验证集中超声内镜图片进行鉴别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85.71%(12/14)(95%CI:67.38%~100.00%)、93.33%(14/15)(95%CI:80.71%~100.00%)、92.31%(12/13)(95%CI:77.82%~100.00%)、87.50%(14/16)(95%CI:71.30%~100.00%)和89.66%(26/29)(95%CI:78.57%~100.00%)。结论 深度学习技术用于GISTs与LM超声内镜图像的鉴别诊断是可行的,可为临床医师对两者的鉴别提供辅助诊断意见。基于Resnet 34网络结构建立的深度学习模型对GISTs与LM超声内镜图像进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较高。
超声内镜引导细针穿刺抽吸术在胰腺占位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
陈柯
,
蔡继东
,
刘渊
,
姜子廷
,
杨秀疆
,
刘建强
2024,41(6):459-464
,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1204-00449
[摘要]
(
389
)
[HTML]
(
297
)
[PDF 3.53 M]
(
7223
)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引导细针穿刺抽吸术(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EUS‑FNA)在胰腺占位性病变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其风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镜科行EUS‑FNA的5 160例患者作为回顾性研究对象,计算操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利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并发症发生的独立风险指标。结果 术后胰腺炎发生率为1.38%(68/4 930),术中出血发生率为0.82%(42/5 143),术后出血发生率为0.78%(40/5 143),无直接相关的消化道穿孔和死亡事件发生。年龄>60岁(OR=0.581,95%CI:0.356~0.946,P=0.029)、颈体尾部肿瘤(OR=0.355,95%CI:0.194~0.652,P=0.001)、病灶长径>20~40 mm(OR=0.450,95%CI:0.227~0.893,P=0.023)和病灶长径>40 mm(OR=0.382,95%CI:0.168~0.869,P=0.022)为术后胰腺炎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经十二指肠穿刺(OR=2.435,95%CI:1.319~4.496,P=0.005)是术后胰腺炎独立危险因素。穿刺3~4次(OR=0.439,95%CI:0.235~0.821,P=0.010)、病灶长径>20~40 mm(OR=0.154,95%CI:0.069~0.341,P<0.001)、病灶长径>40 mm(OR=0.326,95%CI:0.143~0.743,P=0.008)是术中出血的独立保护因素。细针穿刺活检(fine‑needle biopsy,FNB)针(OR=2.314,95%CI:1.189~4.502,P=0.014)为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US‑FNA是一项安全的操作,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胰腺炎和术中出血的发生主要与病变临床特征有关,而术后出血与穿刺针类型有关。
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8,广州)
李兆申
2018,35(11):814-822
,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8.11.002
[摘要]
(
1136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7171
)
摘要:
慢性胰腺炎是一种迁延不愈的难治性疾病,因症状顽固,需终身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大大地加重了社会的公共医疗负担。近年来,慢性胰腺炎在全球发病率不断上升,病因机制和诊疗方式不断更新,日本、美国和欧洲相继颁发了临床诊疗指南。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胰腺炎专委会牵头组织消化内科、胆胰外科、内分泌科、影像科和病理科等多学科专家,依据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国内外最新研究结果,参照多部国际慢性胰腺炎指南,对我国2012年版《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进行了修订。
青海地区结直肠小息肉内镜下冷切割疗效临床研究
薛晓红
,
刘芝兰
,
李晓林
,
白菊芳
,
逯艳艳
,
丹珠永吉
,
马颖才
2024,41(6):455-458
,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1221-00042
[摘要]
(
349
)
[HTML]
(
383
)
[PDF 3.54 M]
(
7117
)
摘要:
目的 探讨结直肠小息肉应用冷切割,以及预防性使用止血夹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青海省人民医院符合纳排标准的260例结肠小息肉患者,分层随机分为冷圈套切除术(cold snare polypectomy,CSP)治疗的CSP组、CSP+预防性使用止血夹治疗的CSP+止血夹组、热圈套切除术(hot snare polypectomy,HSP)治疗的HSP组及HSP+预防性使用止血夹治疗的HSP+止血夹组,每组各65例。比较治疗情况、出血发生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患者基本特征和息肉病变特征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出现的并发症,术中即时出血发生率[5例(7.69%)、4例(6.15%)、3例(4.62%)、3例(4.62%)],以及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0例(0.00%)、0例(0.00%)、1例(1.54%)、0例(0.00%)],4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778,P=0.855;χ2=3.012,P=0.390);术后腹痛发生率,HSP组[7例(10.77%)]最高,与CSP组[1例(1.54%)]及CSP+止血夹组[1例(1.5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个息肉治疗时间,CSP组最短[(2.18±1.07)min],HSP组次之[(2.83±0.82)min],CSP组+止血夹组再次之[(3.15±1.16)min],HSP组+止血夹组用时最长[(4.88±1.85)min],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397,P<0.001)。结论 推荐使用冷切割治疗结直肠小息肉,如术中判断无出血及穿孔风险,无须预防性使用止血夹。
结直肠息肉内镜下诊断及治疗进展
覃弦
,
宋军
,
侯晓华
2021,38(12):1040-1046
,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0813-00495
[摘要]
(
1706
)
[HTML]
(
0
)
[PDF 4.97 M]
(
7107
)
摘要: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3大常见的恶性肿瘤,通常经“腺瘤-癌”的发展模式演变而来,对结直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的早期检出和及时治疗明显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内镜检查技术日益发展,提高分辨率、图像增强、提高可视化等相关技术应用于结肠镜,显著提高了息肉检出率及腺瘤检出率。在内镜下治疗中,应该根据结直肠息肉生长部位、大小、形态选择合适的息肉切除方法,尽可能提高整块切除、完全切除率,减少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本文就结直肠息肉的分类、内镜检查技术和治疗的方法及进展做一综述。
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提高腺瘤检出率的回顾性研究
王鹏举
,
李隆松
,
张波
,
程雅宣
,
孟凡奇
,
肖稳
,
柴宁莉
2024,41(6):443-448
,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311-00047
[摘要]
(
396
)
[HTML]
(
287
)
[PDF 3.78 M]
(
6986
)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双流算法开发的新型息肉检测系统在结肠镜检查中的作用。方法 研究回顾性纳入2023年3月至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在计算机辅助检测(computer‑aided detection,CADe)系统辅助下行结肠镜检查的833例受试者为试验组,2022年3月至6月在同一操作间接受常规结肠镜检查的770例受试者为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是腺瘤检出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息肉检出率、腺瘤检出数和息肉检出数。结果 试验组腺瘤检出率[29.3%(244/833)比21.7%(167/770),χ2=12.133,P<0.001]和息肉检出率[47.9%(399/833)比37.9%(292/770),χ2=16.241, P<0.001]显著高于对照组。对于≤5 mm的腺瘤[23.5%(196/833)比16.1%(124/770),χ2=13.808,P<0.001]和平坦型腺瘤[15.1%(126/833)比7.3%(56/770), χ2=24.519, P<0.001],试验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每例腺瘤检出数[0(0,1)枚比0(0,1)枚,Z=-3.698,P<0.001]和每例息肉检出数[0(0,1)枚比0(0,1)枚,Z=-4.424,P<0.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无CADe系统辅助相比,CADe系统显著提高低年资医师腺瘤检出率[29.5%(167/566)比18.9%(89/472), χ2=15.709, P<0.001]和息肉检出率[47.3%(268/566)比33.3%(157/472),χ2=21.123,P<0.001];在高年资医师中,有无CADe系统辅助的腺瘤检出率[28.8%(77/267)比26.2%(78/298),χ2=0.502,P=0.479] 和息肉检出率[49.1%(131/267)比45.3%(135/298),χ2=0.800,P=0.3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De系统可显著提高腺瘤和息肉的检出率,尤其对于微小和平坦型病变检出具有明显优势。低年资医师相较于高年资医师使用CADe系统的获益更大。
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程芃
,
柏愚
,
方军
,
赵胜兵
,
王树玲
,
李娜娜
,
李兆申
,
孟祥军
2018,35(5):332-335
,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8.05.007
[摘要]
(
3545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6945
)
摘要:
目的 分析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行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的459例患者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比较两组相关因素的差异,分析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459例患者中发生迟发性出血者27例;共切除息肉572枚,发生迟发性出血息肉42枚。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男性85.2%)、切除息肉数量(≥3枚者59.3%)、合并高脂血症(29.6%),息肉直径(≥10 mm者66.7%)、形态(有蒂81.0%)、病理类型(腺瘤型95.2%)、切除方式(EMR者90.5%)与迟发性出血显著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合并高脂血症,息肉数目、大小、形态为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男性患者、合并高脂血症、切除≥3枚息肉、息肉直径≥10 mm、息肉有蒂为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幽门螺杆菌根除后胃早癌的特点
胡世裕
,
翟惠虹
,
徐瑞
,
孟凡冬
2018,35(5):378-380
,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8.05.023
[摘要]
(
3431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6846
)
摘要:
中国儿童消化道异物管理指南(2021)
方莹
2022,39(1):19-34
,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11119-00688
[摘要]
(
1075
)
[HTML]
(
683
)
[PDF 1.57 M]
(
6523
)
摘要:
消化道异物是消化科常见的危急症之一,在儿童中最为常见。因误吞异物的种类繁多,导致处理方式多样,潜在的风险及并发症不断升级,若处理不及时或者处理不当会产生严重后果。目前,中国尚无针对儿童的消化道异物指南,因而在结合我国临床实践基础上制订符合国际标准的儿童消化道异物循证指南,对有效指导和促进儿童消化道异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指南按照规范的制订流程,联合多学科专家,基于现有证据,结合临床实践,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儿童消化道异物管理指南,以期为各级各类接诊儿童消化道异物的临床医师提供指导与决策依据。
中国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专家共识(2018版)
齐志鹏
2018,35(8):536-546
,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8.08.002
[摘要]
(
1961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6336
)
摘要:
近年来由于内镜检查的普及和内镜超声检查(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 SMTs)的检出率大幅提高。内镜下切除SMTs因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与认可,因此在提高SMTs检出率的基础上进行内镜下微创治疗,是改善SMTs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节约国家医疗资源的有效途径。 目前,国际上仅有美国消化内镜协会发布的《消化道上皮下病变内镜诊疗指南(2017)》[1],仍缺少适合中国国情及医疗现状的SMTs内镜诊治共识意见,导致目前国内存在病例选择缺乏标准,治疗并发症较高等情况。为此,依据我国SMTs的诊治现状,并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牵头,组织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各专家共同制订相关共识意见。本共识主要涉及普通胃肠镜检查可以观察到的SMTs。
信息公告
2023年《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八折预订
2021年视频稿件列表
下载中心
论文介绍信
中华系列杂志论文授权书
内镜评价标准2022表格版下载
中国外科ERCP培训专家共识学员考核表
本刊稿约
中国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现状调查表及参与单位
热点文章
分化型早期贲门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内镜治疗疗效观察
内镜治疗早期十二指肠乳头癌的临床观察
恶性胆管狭窄内镜诊断的研究进展
双隧道与单隧道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比较
难治性食管良性狭窄的内镜下治疗进展
《2021年欧洲胃肠内镜学会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诊断和管理指南》解读
针状刀乳头开窗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多学会指南:软式胃肠内镜及附件再处理(2020)》解读:胃肠内镜再处理部分
年度优秀论文
中国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专家共识意见(2019年,新乡)
中国ERCP指南(2018版)
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8,广州)
中国小肠镜临床应用指南
ERCP围手术期用药专家共识意见
中国消化道疾病内镜下射频消融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上海)
合作伙伴
奥林巴斯(北京)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爱尔博(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宾得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
南微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开立生物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楚精灵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华亘安邦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唯德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养和医疗器械设备有限公司
您是第
位访问者
通信地址:南京市鼓楼区紫竹林3号《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编辑部 邮编:210003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