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过刊浏览
  • 虚拟专刊
  • 下载排行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25,42(7):505-508,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50324-00126
    摘要:
    肥胖是威胁民众身心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日趋严峻,全民减重现已成为一项国家级的战略方案。消化内镜减重作为一项新兴减重学科,以创伤小、恢复快、可逆性好、可接受度高等优势成为了减重治疗的重要方案。在减重国策的背景下,消化内镜减重需明确定位、严格把控指征、强化减重多学科全周期管理的理念,才能更好地做好减重工作。
    2025,42(7):509-512,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50221-00077
    摘要:
    内镜下十二指肠-空肠旁路套管置入术(endoscopic duodenal‑jejunal bypass liner implantation,EDJBLI)是一种微创减重治疗技术,其减重原理与外科减重代谢手术相似,可通过限制营养吸收及调节胃肠激素分泌实现体重控制。鉴于目前国内外尚无针对该技术的专家共识或指南,故基于现有的临床证据制定此专家建议,系统阐述该项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规范、围手术期管理策略及并发症防治要点,旨在为国内规范开展此项治疗提供指导和临床实践参考。
    2025,42(7):513-516,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1129-00510
    摘要:
    胆胰管子镜作为胆胰疾病诊疗的重要工具,其单人操作技术对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精准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南京鼓楼医院消化内科关于胆胰管子镜操作的临床经验,系统总结了胆胰管子镜的适应证、术前准备、操作技巧及术后管理。关键操作要点包括导丝辅助进镜、动态灌洗平衡胆胰管压力、狭窄病变的渐进式观察及直视下活检策略,同时,强调了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术中感染控制及术后充分引流等注意事项。旨在为胆胰管子镜的规范化应用提供实践参考,以优化临床诊疗流程并降低并发症风险。
    2025,42(7):516-521,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325-00065
    摘要:
    在消化道重建术后,由于输入襻的长度增加,使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的操作变得复杂,成功率降低。气囊辅助式小肠镜、超声内镜和腹腔镜都被用于消化道重建术后的ERCP。小肠镜辅助ERCP被指南推荐为消化道重建术后ERCP的首选方法。而当小肠镜辅助ERCP失败时,超声内镜引导下的胆/胰管引流或腹腔镜辅助ERCP等技术则可作为二线方案。为总结消化道重建术后胆胰疾病诊疗工作和临床实践的进展,本文对消化道重建术后 ERCP 相关诊疗技术与策略作一综述。
    2025,42(7):522-526,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50429-00180
    摘要: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提升以及内镜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内镜检查与治疗备受重视。诊疗量增加的同时,内镜中心医护人员面临着人力短缺、工作负荷过重等问题,对内镜中心的设计、建设、运行及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引入新型内镜中心智能转运系统(配备智能导引机器人、内镜转运机器人、自动对接机器人三大硬件以及智能调度系统、患者信息管理系统、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实时监控与报警系统、智能化内镜中心管理系统五大软件),旨在提升内镜中心运行效率缓解医护人员人力短缺等问题。
    2025,42(7):527-531,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604-00186
    摘要:
    目的 探讨类固醇激素治疗前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下胆管引流治疗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 AIP)合并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23年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AIP合并梗阻性黄疸接受类固醇激素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在激素治疗前是否行ERCP下胆管引流分为引流组与激素组,比较两组患者短期疗效、远期疗效、住院费用,并统计ERCP下胆管引流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9例患者,引流组32例,年龄(62.78±11.21)岁,住院时间为(10.38±4.56)d,住院费用为(34 816.57±11 688.85)元;激素组37例,年龄(55.41±2.15)岁,住院时间为(8.95±4.99)d,住院费用为(16 518.50±6 544.37)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P=0.219),引流组住院费用显著高于激素组(t=7.0,P<0.001)。引流组ERCP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 (8/32)。引流组治疗后1个月总胆红素[118.5(76.2,309.3) μmol/L比48.7(30.5,148.4) μmol/L,U=1 728.5,P<0.001]、直接胆红素水平[84.5(47.7,236.3) μmol/L比37.7(18.3,105.7) μmol/L,U=1 588.5,P=0.001]高于激素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低于激素组[74.0(46.5,110.5)U/L比143.0(51.0,253.5)U/L,U=769.0,P=0.006]。治疗后4个月及12个月随访两组患者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组患者中28.1%(9/32)复发,激素组患者中21.6%(8/37)复发,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P=0.266)。结论 ERCP下胆管引流治疗AIP合并梗阻性黄疸的远期疗效及复发率并无明显增益,反而增加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及医疗费用,确诊AIP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单纯使用激素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梗阻性黄疸;预后。
    2025,42(7):532-538,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324?00168
    摘要:
    目的 探讨内镜夹闭乳头成形术(endoclip papillaplasty,ECPP)在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后胆总管结石复发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ERCP治疗的1 941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资料,其中250例行ECPP者纳入ECPP组,以1∶1按年份分层抽样选取25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随访情况,最终ECPP组209例和对照组190例患者纳入分析。比较两组取石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率,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取石成功率均为100.0%,ECPP组和对照组术中穿孔[0.5%(1/209)比1.1%(2/190),χ2=0.01, P=0.934]、术后高淀粉酶血症[21.5%(45/209)比17.4%(33/190),χ2=1.10,P=0.295]及ERCP术后胰腺炎[3.8%(8/209)比8.1%(9/190),χ2=0.20, P=0.653]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CPP组出血率[5.1%(11/209)比12.3%(23/190),χ2=5.98,P =0.014]、胆总管结石复发率[10.5%(22/209)比18.9%(36/190),χ2=5.68,P=0.017]均低于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胆总管直径增加(OR=1.881,95%CI:1.101~3.213,P=0.021)是胆总管结石ERCP取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而女性(OR=0.482,95%CI:0.266~0.875,P=0.016)及ECPP(OR=0.497,95%CI:0.278~0.887,P=0.018)是ERCP取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保护因素。结论 ECPP能有效降低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率及出血风险。ECPP和女性是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保护因素,胆总管直径增加为危险因素。
    2025,42(7):539-544,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318-00060
    摘要:
    目的 比较网篮取石后生理盐水冲洗与网篮取石后联合球囊清除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因胆总管结石接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治疗的76例患者资料,其中网篮取石后行生理盐水胆道冲洗(盐水组)30例,网篮联合球囊取石(球囊组)46例。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手术花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盐水组及球囊组取石成功率均为100.0%,盐水组手术时间短于球囊组[20.0(16.0,27.5)min比29.0(22.0,33.3)min,Z=-2.88,P=0.004]。盐水组手术费用少于球囊组[13 466.5(13 318.0,13 784.0)元比16 209.0(15 989.0,16 327.8)元,Z=-6.37,P<0.001]。两组在术后发热、胆管炎、胰腺炎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网篮合并球囊取石,网篮取石后行生理盐水胆道冲洗能够在保证手术成功率前提下,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花费。
    2025,42(7):545-551,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50109-00447
    摘要: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除术(endoscopic papillectomy,EP)治疗十二指肠乳头腺瘤的长期预后及不完全切除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EP治疗,并经病理确诊为十二指肠乳头腺瘤的18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切缘状态,分为完全切除组(术后切缘阴性)和不完全切除组(术后切缘阳性或不确定),比较两组的复发率,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与不完全切除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纳入研究的180例患者中完全切除患者137例,不完全切除患者43例。统计发现不完全切除组复发率显著高于完全切除组(30.2%比15.3%,χ²=4.75,P=0.02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度上皮内瘤变是不完全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3,95%CI:1.12~5.26,P=0.024)。结论 EP术后不完全切除的患者在长期随访中复发风险较高,而高度上皮内瘤变是不完全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术后切缘阳性或不确定的患者,建议加强随访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以降低复发的风险。
    2025,42(7):552-558,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626-00168
    摘要:
    目的 评估内镜下治疗浅表十二指肠非壶腹部腺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4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经内镜诊断为浅表十二指肠非壶腹部腺瘤并接受内镜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信息,评估总体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以及并发症、复发情况,并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组(n=46)、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组(n=16)、改良ESD(ESD with snare, ESD‑S)组(n=24),比较3组患者的操作时间、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等。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86例患者,内镜下十二指肠病变总体整块切除率87.2%(75/86)、完整切除率86.0%(74/86),围手术期无迟发性出血发生;2例患者出现术中穿孔,经保守治疗好转;4例患者出现迟发性穿孔,其中3例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好转,1例经保守治疗好转。随访期间,2例患者出现局部复发,经再次内镜治疗后随访未再复发。EMR组、ESD‑S组和ESD组的操作时间分别为4(1~36)min、25(5~190)min、46(5~150)min,3组操作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49.892,P<0.001)。EMR组、ESD‑S组和ESD组的整块切除率分别为80.4%(37/46)、91.7%(22/24)和100.0%(16/16),完全切除率分别为80.4%(37/46)、91.7%(22/24)和93.8%(15/16)。结论 内镜治疗浅表十二指肠非壶腹部腺瘤安全有效,除传统EMR和ESD外,ESD‑S也是十二指肠非壶腹部腺瘤内镜治疗的有效术式。
    2025,42(7):559-564,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812-00194
    摘要:
    目的 探讨露出型贲门腺与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收入2023年12月至2024年3月于承德市中心医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发现露出型贲门腺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收入观察组,同期胃镜检查未发现露出型贲门腺但符合纳入标准的收入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因素及内镜下因素,分析露出型贲门腺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结果 204例患者纳入观察组,31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体重指数、腰围、吸烟、饮酒、饮茶、饮咖啡、喜食刺激性食物、睡姿、服用钙离子拮抗剂、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腰围(P=0.012,OR=1.070,95%CI:1.015~1.129)、饮酒(P=0.003,OR=2.166,95%CI:1.293~3.631)、喜食刺激性食物(P=0.048,OR=1.611,95%CI:1.004~2.582)、右侧卧睡姿(P<0.001,OR=3.219,95%CI:1.696~6.108)、服用钙离子拮抗剂(P<0.001,OR=3.871,95%CI:2.263~6.621)、幽门螺杆菌感染(P<0.001,OR=3.512,95%CI:1.953~6.317)、胃食管反流病(P<0.001,OR=2.905,95%CI:1.829~4.613)是露出型贲门腺的危险因素。结论 露出型贲门腺与胃食管反流病存在相关性。腰围、饮酒、刺激性食物、右侧卧睡姿、钙离子拮抗剂、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露出型贲门腺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5,42(7):565-568,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624-00212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食管外侧支静脉穿刺组织胶选择性封闭术治疗肝硬化伴食管静脉曲张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北京地坛医院就诊的肝硬化伴食管静脉曲张行超声内镜引导下食管外侧支静脉穿刺组织胶选择性封闭术(治疗组,n=40)或常规内镜下组织胶治疗(对照组,n=46)的86例患者资料。比较两组重度静脉曲张患者占比下降情况、术中组织胶用量、穿刺静脉次数及半年再出血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常规、肝肾功能、重度静脉曲张占比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重度静脉曲张占比90.0%(36/40),治疗后占比12.5%(5/40),重度静脉曲张的比例下降77.5%;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重度静脉曲张占比89.1%(41/46),治疗后占比43.5%(20/46),重度静脉曲张的比例下降45.6%,治疗组比对照组患者重度静脉曲张的比例下降更多(χ2=13.86,P<0.001)。治疗组中位组织胶应用的量明显更少(2.5 mL 比 3.0 mL,Z=-3.55,P<0.001),中位穿刺静脉次数明显更少(2次比6次,Z=-7.10,P<0.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半年内再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5/40)比10.9%(5/46),χ2=0.06,P=0.814]。结论 肝硬化伴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行超声内镜引导下食管外侧支静脉穿刺组织胶选择性封闭术比常规内镜下治疗效果更好,应用组织胶量更少,值得推广应用。
    2025,42(7):569-572,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50428-00175
    摘要:
    为探究超声内镜(ultrasound endoscopy,EUS)引导下弹簧圈联合组织胶栓塞术治疗腹腔动脉假性动脉瘤(visceral arterial pseudoaneurysm,VAP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回顾性分析2024年6月至2025年3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内镜中心采用该治疗方法的4例VAPA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成功率、操作时间、术后并发症、费用、术后住院天数等指标。手术成功率为100%,栓塞操作时间为100~260 s,4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栓塞费用为0.76~1.36万元,术后住院天数为2~3 d。4例患者术后随访2~11个月,均无VAPA复发。研究初步认为,EUS引导下VAPA弹簧圈联合组织胶栓塞术是一种可行、安全的治疗新手段,因其无辐射、低创伤、操作时间短、花费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2025,42(7):572-576,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911-00238
    摘要: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ERCP)联合改良活检钳取检在疑似肝外胆管恶性狭窄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将2017年1月至2023年4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72例疑似肝外胆管恶性狭窄行改良活检钳ERCP取检的患者作为改良组,同时期61例常规活检钳ERCP取检的患者为对照组。术中明确狭窄部位且通过活检获得有效的病理组织,结合病史及临床资料回访确定肿瘤良恶性质,对比两组活检方法的敏感度与特异度。两组夹取组织块成功率为100.00%,得到组织学诊断,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改良组最终诊断为恶性67例,良性5例;对照组恶性58例,良性3例。改良组诊断胆管恶性狭窄敏感度为79.10%(54/67),对照组诊断胆管恶性狭窄敏感度为60.34%(35/5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18,P=0.013)。两组取检方法诊断胆管恶性狭窄的特异度均为100.00%。因此,应用ERCP联合改良活检钳活检诊断肝外胆管恶性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2025,42(7):577-578,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229-00095
    摘要:
    食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狭窄的防治一直是临床难题。本文报道了1例食管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难治性狭窄的内镜治疗,术中使用小探头超声内镜评估和定位食管瘢痕狭窄预切开处,小切开后联合球囊逐级扩张治疗,术后半个月胃镜复查并行二次球囊扩张,之后随访12个月,胃镜均可顺利通过狭窄段,患者吞咽困难症状明显改善。
    2025,42(7):579-580,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819-00329
    摘要:
    报道1例通过胆囊穿刺引流管会师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治疗消化道重建术后的胆道结石并梗阻,结合其诊疗过程,分析该技术特点及难点,为消化道重建术后患者的ERCP困难插管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2025,42(7):581-585,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626-00263
    摘要:
    近年来,随着胆道镜的不断发展,单人操作直视电子胆道镜已成为诊治胆胰管疾病的重要工具,并有学者尝试应用于诊治胆囊疾病。本文从胆道镜的发展历程及胆道镜在胆囊疾病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展望,以期为单人操作直视电子胆道镜在胆囊疾病中的开展提供参考。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7-31 , DOI:
    摘要:
    目的:比较优化饮食限制后,2L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和1.5L PEG在肠道准备质量上的效果。 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和北部战区总医院三个医院开展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各个中心接受检查和治疗性结肠镜的合格受试者按随机化表分配至A组(特医饮食+2L PEG)和B组(特医饮食+1.5L PEG)。两组受试者检查前1天均采取低渣特医食品作为饮食限制,分别摄入2L和1.5L PEG进行肠道准备。观察指标包括肠道准备合格率、肠道准备优秀率、肠道准备评分、肠道准备完成率、受试者满意率、愿意重复率、内镜医师满意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总共纳入117例受试者(海军军医大学57例,其他2家医院各30例),其中A组60例,B组57例。两组基线特征无显著差异,A组的肠道准备合格率[81.7%(49/60)比 64.9%(37/57),χ2 =?4.21,P = 0.040]和内镜医师满意度[88.3%(53/60)比 70.2%(40/57),χ2 =?4.21,P = 0.015]显著高于B组,肠道准备优秀率、肠道准备评分、肠道准备完成率、受试者满意率、愿意重复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值均大于0.05]。 结论:在优化饮食限制基础上,2 L PEG方案显著优于1.5 L PEG方案,表明将PEG减少至2升比减少至1.5升更为合理。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7-02 , DOI:
    摘要: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已成为学术研究与产品研发的热点,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深度学习等方法,人工智能能够高效、准确地处理和分析数据,能辅助临床医师进行疾病的早期诊断、临床治疗决策以及预后评估等。基于较强的图片与视频识别能力,人工智能在消化内镜下胃肠息肉、早期胃癌与食管癌识别、诊断、浸润深度与范围评估等方面应用较为广泛,并取得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同样,人工智能在胆胰疾病内镜下诊治上也展现出了巨大潜力。本文通过系统文献回顾,旨在介绍人工智能在胆胰疾病内镜下诊治的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8-01 , DOI:
    摘要:
    目的 构建一个基于多特征拟合的人工智能诊断系统,用于白光内镜下诊断胃褪色调肿瘤性病变,并验证其诊断效能。方法 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2012年12月至2021年7月间的胃镜图像,选取267例患者的823张胃部褪色调病灶图像。通过文献检索选取5个与褪色调肿瘤性病变有关的白光下的镜下特征:病灶位置、病灶边界是否清晰、病灶表面是否粗糙、病灶是否近圆形、病灶是否凹陷。把带有人工标注特征的图像输入机器学习算法中训练,选出最优模型作为多特征拟合诊断系统,系统确定了各个病灶特征的诊断权重;用同样的数据集训练测试传统的单一深度学习模型,并对两个模型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比较,并邀请8名不同级别的内镜医师进行人机比较。结果 多特征拟合诊断系统诊断胃褪色调肿瘤性病变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是82.11%(101/123)、78.43%(40/51)和84.72%(61/72)。病灶特征按权重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病灶是否凹陷(权重0.71)、病灶位置(权重0.11)、病灶表面是否粗糙(权重0.08)、病灶边界是否清晰(权重0.06)和病灶是否近圆形(权重0.04)。多特征拟合诊断系统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非专家内镜医师[82.11% 比 74.31%, P = 0.008],与专家内镜医师水平相当(82.11% 比vs 83.20%, P p= 0.700)。多特征拟合诊断系统与传统深度学习模型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11% 比vs 82.93%, P p=1.000)。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基于多特征拟合的人工智能诊断系统,在白光下诊断胃褪色调肿瘤性病变具有较好的精度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7-31 , DOI:
    摘要:
    针对胰腺包裹性坏死的治疗策略,过去十几年见证了从开放手术清创向微创内窥镜引流和清创方法的转变。内镜下升级方法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治疗胰腺包裹性坏死的一线治疗方法。内镜下升级方法包括超声内镜引导下透壁引流,并在必要时辅以内镜下坏死组织清除术。目前尚未对内镜下坏死清除术的具体术式以及技术要点进行规范。本文旨在综合论述内镜下坏死清除术的适宜时机及其相关技术的最新进展。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7-31 , DOI:
    摘要:
    目的 分析计算机辅助检测(Computer-Aided Detection,CADe)系统使用前后胃癌前病变和胃瘤变的检出差异,探究其在真实临床环境下的使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和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两个检查室(检查室1、检查室2)内行胃镜检查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检查时段、检查室和使用CADe系统与否分为四个组(CADe组、Pre-CADe组、2018对照(18-Con)组和2021对照(21-Con)组)。分别进行下列比较:CADe组vs Pre-CADe组,CADe组vs 21-Con组和18-Con组vs 21-Con组。比较不同组别之间肠上皮化生检出率以及瘤变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此外,还探究了CADe系统对不同经验水平内镜医师病变检出率之间的影响。结果 CADe组肠上皮化生检出率明显高于Pre-CADe组(5.76% 比3.23%,P<0.001,OR=1.829,95%CI=1.431-2.338),同样也明显高于21-Con组患者((5.76% 比 2.73%,P<0.001,OR=2.177,95% CI=1.738-2.727))。与此同时,CADe组瘤变检出率也明显高于Pre-CADe组(3.23% 比1.58%,P<0.001,OR=2.073,95%CI=1.476-2.911)和21-Con组(3.23% 比1.79%,P<0.001,OR=1.828,95%CI=1.374-2.431)。此外,使用CADe系统后,初级内镜医师和中高级内镜医生的病变检出率都有明显提高。结论 CADe系统能够在临床真实环境中提升胃肠上皮化生病变和瘤变的检出率,在实现胃癌的早诊早治方面发挥作用。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7-28 , DOI:
    摘要:
    目的 探讨胃早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标本亚甲蓝染色结合透光方法(以下简称透光染色法)在内镜-病理对照观察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8月胃早癌ESD标本75例,通过透光染色法取材,即同一名医生先后进行传统方法及透光染色法观察,对比两种方法对病变边界线(demarcation line, DL)、不规则微血管结构(irregular microvascular pattern, IMVP)及不规则表面微结构(irregular microsurface pattern, IMSP)的显示情况及不同组织学类型间差异。进一步,以88例传统方法取材病理结果为对照,分析切缘阳性率、未分化癌成分发现率、多灶病变发现率及淋巴管血管侵犯(Lymphovascular Invasion, LVI)检出率之间是否有异。结果 透光染色法显示DL优于传统方法(96.0%,72.0%) ,P <0.01;透光染色法89.3%显示IMVP(67/75)、100%显示IMSP(75/75),而传统方法无法查见IMVP及IMSP。以病变谱系图为标准,分化型、未分化型及混合型之间显示内镜下病变符合率无统计学差异(89.1%、50%、77.8%,P =0.101)。与88例传统方法取材病例相比,透光染色法可提高未分化成分发现率、减少切缘假阳性率(P=0.026、P=0.032),但多灶病变发现率及LVI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透光染色法是内镜-病理沟通的桥梁,通过显示病变DL、IMVP及IMSP,提高病理医生取材过程中对病变的识别,更易发现未分化癌、减少切缘假阳性,验证内镜医生对病变性质及边界判断的准确性,提高内镜-病理点对点对照观察效率。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7-24 , DOI:
    摘要:
    目的 研究接收时和清洗消毒后115条外来内镜钳子管道的微生物污染状况,初步了解其真实消毒质量,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2月期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的115条外来内镜作为研究对象,在接收时和清洗消毒后,分别对外来内镜的钳子管道进行微生物采样及菌种鉴定,比较两者的消毒合格率、微生物检出率和菌群情况。结果 外来内镜清洗消毒后的总体消毒合格率(91.3%)高于接收时(57.4%,P<0.001)。清洗消毒后总体微生物检出率低于接收时(13.0% VS 48.7%,P<0.001),清洗消毒后高致病微生物检出率和低致病微生物检出率均低于接收时(均P<0.001)。接收时和清洗消毒后检测出消毒不合格的外来内镜分别为49条、10条,经微生物菌种鉴定,接收时和清洗消毒后检出率居首位的是假单胞菌属。清洗消毒后假单胞菌属的数量(5株)低于接收时(24株,P<0.001),但其他菌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外来内镜在接收时消毒合格率低,微生物检出率高,存在较大交叉感染风险;清洗消毒后,消毒合格率提高,微生物检出率降低,大大降低了患者感染风险。因此,应重视外来内镜投入临床使用前的消毒质量监测,建议其接收时先严格按照WS507-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清洗消毒,然后对其进行生物学监测,监测合格方可使用。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7-23 , DOI:
    摘要:
    结直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结肠息肉的早期切除可以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但息肉漏诊率较高。为提高息肉发现率,国内外对结肠镜检查的先端辅助装置进行了较多研究,本文即对各种先端辅助装置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7-03 , DOI:
    摘要:
    本文描述了2例因十二指肠腺癌导致胆总管远端恶性梗阻病例,我们使用EUS引导的一步法(双蘑菇头金属支架)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进行治疗,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均可。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6-23 , DOI:
    摘要:
    目的 比较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不同肌切开术式与操作时长、疗效、并发症的关系,为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手术方式选择提供指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3年10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并接受POEM术治疗的70例患者,根据肌切开长度及厚度分为常规肌切开组(A组)、短肌切开组(B组)、全层肌切开组(C组),分别比较A与B组、A与C组之间操作时长、操作相关并发症、疗效、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之间的差异,并根据Chicago分型进一步分层分析I型和II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中不同肌切开术式疗效与并发症之间的差异。 结果 总体而言,B组操作时长显著低于A组,操作相关并发症、疗效、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A组与C组在操作时长、操作相关并发症、疗效、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进一步分层分析,I型和II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中A与B组、A与C组之间在疗效、操作相关并发症及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上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采用短肌切开POEM术式较常规术式可得到相同效果,操作时长有所缩短,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采用全层肌切开术式较常规术式治疗效果、操作时长及并发症发生率大致相同。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6-23 , DOI:
    摘要:
    目的: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总结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阴性早期胃癌的内镜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6月至2024年03月诊断为早期胃癌的患者,按照HP阴性胃癌诊断标准纳入病例,并结合相关研究分析其临床基线特点、内镜下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点。结果:698例早期胃癌患者中共有29例纳入HP阴性胃癌,发病率为4.2%,29例患者有30处病灶,其中有典型特征的几种类型,胃泌酸腺腺瘤(Oxyntic gland adenoma,OGA)/胃底腺型胃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of fundic-gland type, GA-FG) 共13处,胃底腺黏膜型胃癌(GA-FGM)2处,多为于胃中上部,白光内镜下表现为息肉样或小的黏膜下肿瘤(SMT)样隆起,发白或发红病变均可见,表面有分枝状扩张血管。大多数病灶边界线(demarcation line DL)不清楚;小凹上皮型胃癌(gastric adenocarcinoma of foveolar-type,GA-FV),共3处,多位于胃中部,白光内镜下为红色隆起性病灶;印戒细胞癌共6处,多位于胃中下部,白光内镜下表现为平坦或浅凹陷、发白的病变,多为边界不清的小病灶。肠型腺癌0处,幽门腺癌4处,低分化管状腺癌2处,后两者白光及NBI内镜下表现与HP阳性早期胃癌无显著差别。结论:HP阴性胃癌具有独特的内镜和病理特点,分化型比未分化型占比多,发病年龄偏年轻,女性多于男性,位于胃上部者居多,隆起型病灶多见。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6-03 , DOI:
    摘要:
    胃错构瘤性内翻性息肉为一种罕见的消化道息肉,以病变黏膜向黏膜下层倒置生长为特点。内镜下表现缺乏特异性,较难与黏膜下病变相鉴别,通常需要完整切除标本送病理学协助诊断。目前国内外对该疾病的报道较少,特别是超声内镜,本文报道1例历时5年余确诊的胃错构瘤性内翻性息肉,旨在为该疾病的诊断提供临床诊断思路。
    优先出版日期:  2025-04-29 , DOI:
    [摘要] (155) [HTML] (0) [PDF 4.73 M] (100)
    摘要:
    为探究吸引器连接管联合胃镜可视性清除血凝块装置在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血凝块清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回顾性分析 2023 年 1 月至 2024 年 6 月中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8例使用该装置清除消化道内血液及血凝块的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显示 18 例患者应用装置的操作时间为 4~16 min(8.2±3.1)min。清除血凝块及血液总量为 120~500 mL(221.1±97.1)mL。17例患者一次性清除血液及血凝块,达到止血成功标准,成功率为 94.4%;1例胃癌并出血患者,内镜下无法止血治疗,后续行外科手术治疗。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吸引器连接管联合胃镜可视性清除血凝块装置可高效清除消化道内血凝块及血液,极大改善视野,提高止血成功率,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内痔的内镜诊治

    唐涌进  顾文景

    快速检索
    过刊检索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24,41(1):35-42,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601-00137
    [摘要] (870) [HTML] (775) [PDF 2.86 M] (27545)
    摘要:
    目的 研制机器人消化内镜系统(robotic digestive endoscope system,RDES),验证其可行性、安全性及操控性能。方法 基于主从控制系统设计RDES,包含3部分:整合内镜主体包括内镜和与之整合的内镜旋钮/按钮控制系统;机械臂系统包括基座、机械臂及连接在其上的内镜进退操控装置(有力反馈)和内镜轴向旋转操控装置;操控台包括内镜控制主手和图像显示器。操作者坐在远离检查台的操控台前,操控主手实现内镜头端弯曲、镜身进退及旋转,并通过主手上的按钮实现送气、送水、吸引、定图以及运动比切换功能。(1)活体猪胃镜检查实验:初学组、高级组医师各5名,每人分别操控RDES及普通内镜(间隔2周)行活体猪胃镜检查6次,比较检查时间。(2)仿真胃模型内壁画圆实验:初学组、高级组医师各5名,每人分别操控RDES 1∶1、RDES 5∶1模式和普通内镜完成画圆实验各6次,比较3种方式完成时间、准确度(即轨迹偏差)和工作量。结果 RDES运行良好,力反馈良好。活体猪胃镜检查实验中,胃镜检查均顺利完成,无黏膜损伤及出血、穿孔。初学组和高级组医师操控RDES的检查时间均随操控例次增加呈下降趋势,但操控RDES的下降值大于操控普通内镜(初学组P=0.033;高级组P=0.023)。仿真胃模型内壁画圆实验中,初学组医师操控RDES 1∶1、5∶1模式完成内镜下画圆时间均短于普通内镜[1.68(1.40,2.17)min、1.73(1.47,2.37)min比4.13(2.27,5.16)min,H=32.506,P<0.001],轨迹偏差均优于普通内镜[(0.50±0.11)mm、(0.46±0.11)mm比(0.82±0.26)mm,F=38.999,P<0.001],工作量均小于普通内镜[42.00(30.00,50.33)分、43.33(35.33,54.00)分比52.67(48.67,63.33)分,H=20.056,P<0.001];高级组医师操控RDES 1∶1、5∶1模式完成时间均长于普通内镜[1.72(1.37,2.53)min、1.57(1.25,2.58)min比1.15(0.86,1.58)min,H=13.233,P=0.001],但轨迹偏差[0.47(0.13,0.57)mm、0.44(0.39,0.58)mm比0.52(0.42,0.59)mm,H=3.202,P=0.202]、工作量[(44.62±21.77)分、(41.24±12.57)分比(44.71±17.92)分,F=0.369,P=0.693]和普通内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DES可实现远台操控,大大降低了工作强度;RDES可同时调控大小旋钮,使操控更灵活;RDES增加了运动比模式,使操控更精细;RDES易于初学者掌握,有望缩短医师培养周期;RDES为实现内镜远程操控和全自动消化内镜提供了可能。
    2021,38(4):256-275,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1208-00950
    [摘要] (3538) [HTML] (0) [PDF 3.45 M] (13642)
    摘要:
    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 of cardia,AC)是一种原发性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目前,国内关于AC的诊断、治疗及随访等问题均尚无统一的专家共识。为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牵头,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参考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通过集体讨论与投票等方式,共同制定本共识。本共识内容就AC的诊断、治疗、随访及特殊人群AC的治疗等列有17条陈述建议。
    [摘要] (3148) [HTML] (1381) [PDF 937.58 K] (11528)
    摘要:
    随着饮食结构持续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结直肠癌不仅已成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且发病率仍不断攀升,疾病负担沉重,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尽早发现和处理结直肠癌癌前病变与状态,特别是结直肠腺瘤,有助于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实现预防关口前移和重心下移。鉴于此,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并联合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等多个学会,组织我国消化、内镜、肿瘤和健康管理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本共识,内容涵盖结直肠癌癌前病变与状态的定义、预防、筛查与诊断、治疗与随访等多个部分,以期为我国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和状态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2024,41(6):421-442,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224-00092
    [摘要] (957) [HTML] (1456) [PDF 4.36 M] (11272)
    摘要:
    胃癌是常见的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2020年我国胃癌新发病例47.9万例,死亡病例37.4万例。胃癌按发展阶段大致分为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通过内镜筛查发现的早期胃癌可以接受内镜超级微创治疗获得根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牵头,着眼于早期胃癌筛查和诊治近年来的新发现和争议问题,纳入了上一版共识发表后出现的新证据和新观点,组织我国专家共同制定本共识,为我国胃癌和癌前病变的内镜规范诊治工作开展提供参考,提高我国胃癌的防治效果。
    2024,41(8):593-598,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1127-00109
    [摘要] (326) [HTML] (235) [PDF 489.38 K] (10735)
    摘要:
    学习曲线可记录新技术的学习过程,客观反映操作者的学习情况,并评估新技术的关键步骤、影响因素、操作难易程度等。消化内镜治疗技术类型多样,是目前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的重要方法,了解并掌握各类内镜技术的学习曲线有助于技术的学习与推广。本文就消化内镜常用治疗技术的学习曲线应用作一概述总结,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2024,41(8):589-592,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1030-00438
    [摘要] (416) [HTML] (246) [PDF 3.62 M] (10665)
    摘要:
    随着胃肠道肿瘤早期筛查的普及,我国消化内镜诊疗总数迅速上升,但无痛内镜所占比例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近年来出台了多项关于无痛内镜诊疗平台的规范、指南及共识,阐述了搭建无痛内镜诊疗平台的重要性、需要具备的条件。通过总结相关指南及共识,并结合笔者所在无痛内镜诊疗平台的经验,提供无痛内镜诊疗平台构建、运行的范例,并对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法。
    2023,40(6):421-430,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0607-00230
    [摘要] (3119) [HTML] (1337) [PDF 3.27 M] (9883)
    摘要:
    自2019年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发布《中国消化内镜诊疗相关肠道准备指南(2019,上海)》以来,随着国内人群对于结肠镜检查的需求普遍加大,国内消化内镜技术得以飞速发展,质量控制体系逐渐健全,人工智能评价领域逐渐开展。为进一步更新相关进展,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结直肠学组牵头拟定本共识意见,聚焦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借鉴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并邀请国内消化领域专家进行讨论及修改,对各推荐意见的证据质量及推荐强度进行评估并投票。本共识意见主要从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必要性、质量控制及质量评分、常用肠道清洁剂的推荐使用策略、提高肠道准备质量的有效措施、肠道准备的个体化应用、肠道准备的宣教方式共6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对结肠镜检查前相关肠道准备的实施与策略提供指导性建议,供临床医师参考。
    2021,38(9):676-687,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10526-00340
    [摘要] (4322) [HTML] (0) [PDF 5.42 M] (9820)
    摘要:
    痔病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其中内痔占绝大部分。消化内镜在内痔的治疗中优点众多,在中国已经开始逐步普及,但是目前缺乏与之相关的临床指南和操作共识来指导消化内镜内痔微创治疗。为了更好地规范消化内镜内痔诊疗和促进这项技术的健康发展,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内痔协作组组织了36位国内从事内痔微创治疗的消化内镜专家和肛肠领域专家,基于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国内外近期发布的痔病诊疗指南和已经发表的研究数据,从开始的问卷调查到现场专家反复讨论,最终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和消化内镜特点的内痔诊断与治疗指南,即《中国消化内镜内痔诊疗指南及操作共识(2021)》,以期为消化内镜医师在痔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提供指导。
    2024,41(10):819-821,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111-00346
    [摘要] (241) [HTML] (245) [PDF 3.48 M] (9306)
    摘要:
    高收缩食管是一种罕见病,与之相关的超声内镜特点罕见报道。本例高收缩食管患者经环扫超声内镜检查,发现食管下段管壁弥漫性增厚,以肌层增厚为主,层次尚清晰。超声内镜可用于高收缩食管的辅助诊断,并开展高收缩食管的随访及其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
    [摘要] (5768) [HTML] (0) [PDF 0.00 Byte] (7809)
    摘要:
    目的 评估非放大内镜下窄带成像技术(NBI)国际结直肠内镜分型(NICE分型)系统判断结直肠肿瘤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普通内镜医师行白光结肠镜检查检出、并行NBI观察及NICE分型的224处结直肠息肉资料,对NICE分型结果和内镜或外科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24处息肉中NICE 1型59处,2型159处,3型6处;病理诊断非肿瘤性息肉58处,肿瘤性息肉166处。依据NICE分型诊断肿瘤性息肉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1.6%、77.6%、92.1%、76.2%和87.9%。NICE分型预测大息肉(直径≥10mm)、小息肉(直径6~9mm)和微小息肉(直径≤5mm)肿瘤性与否的敏感度和准确率分别为100.0%、97.0%、80.9%和95.7%、87.8%、83.3%,诊断准确率随病变直径变小而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4)。结论 临床实际工作中,普通内镜医师利用非放大内镜下NICE分型判断结直肠肿瘤总体准确率较高,具有一定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 (1362) [HTML] (0) [PDF 0.00 Byte] (7557)
    摘要:
    慢性胰腺炎是一种迁延不愈的难治性疾病,因症状顽固,需终身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大大地加重了社会的公共医疗负担。近年来,慢性胰腺炎在全球发病率不断上升,病因机制和诊疗方式不断更新,日本、美国和欧洲相继颁发了临床诊疗指南。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胰腺炎专委会牵头组织消化内科、胆胰外科、内分泌科、影像科和病理科等多学科专家,依据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国内外最新研究结果,参照多部国际慢性胰腺炎指南,对我国2012年版《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进行了修订。
    2024,41(6):449-454,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1210-00629
    [摘要] (528) [HTML] (838) [PDF 3.77 M] (7477)
    摘要:
    目的 尝试构建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与平滑肌瘤(leiomyomas,LM)超声内镜图像分类模型,并验证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超声内镜检查且经外科手术或内镜下切除后病理确诊的69例GISTs和73例LM病例,每例病例选取1张清晰且有典型病变的超声内镜图片,利用留出法将每种疾病图片按训练集图片数比验证集图片数为8∶2的比例分入训练集和验证集,最终由113张(55张GISTs和58张LM)超声内镜图片组成训练集,由29张(14张GISTs和15张LM)超声内镜图片组成验证集,训练集用于对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训练与优化,验证集用于对分类模型进行验证,主要观察指标包括鉴别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结果 利用Resnet 34网络结构建立的分类模型对GISTs与LM进行鉴别诊断的准确率趋于0.89,较Resnet 50网络结构建立的分类模型(0.81)的分类性能更佳。基于Resnet 34网络结构构建的分类模型对验证集中超声内镜图片进行鉴别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85.71%(12/14)(95%CI:67.38%~100.00%)、93.33%(14/15)(95%CI:80.71%~100.00%)、92.31%(12/13)(95%CI:77.82%~100.00%)、87.50%(14/16)(95%CI:71.30%~100.00%)和89.66%(26/29)(95%CI:78.57%~100.00%)。结论 深度学习技术用于GISTs与LM超声内镜图像的鉴别诊断是可行的,可为临床医师对两者的鉴别提供辅助诊断意见。基于Resnet 34网络结构建立的深度学习模型对GISTs与LM超声内镜图像进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较高。
    2024,41(6):459-464,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1204-00449
    [摘要] (520) [HTML] (418) [PDF 3.53 M] (7388)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引导细针穿刺抽吸术(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EUS‑FNA)在胰腺占位性病变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其风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镜科行EUS‑FNA的5 160例患者作为回顾性研究对象,计算操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利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并发症发生的独立风险指标。结果 术后胰腺炎发生率为1.38%(68/4 930),术中出血发生率为0.82%(42/5 143),术后出血发生率为0.78%(40/5 143),无直接相关的消化道穿孔和死亡事件发生。年龄>60岁(OR=0.581,95%CI:0.356~0.946,P=0.029)、颈体尾部肿瘤(OR=0.355,95%CI:0.194~0.652,P=0.001)、病灶长径>20~40 mm(OR=0.450,95%CI:0.227~0.893,P=0.023)和病灶长径>40 mm(OR=0.382,95%CI:0.168~0.869,P=0.022)为术后胰腺炎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经十二指肠穿刺(OR=2.435,95%CI:1.319~4.496,P=0.005)是术后胰腺炎独立危险因素。穿刺3~4次(OR=0.439,95%CI:0.235~0.821,P=0.010)、病灶长径>20~40 mm(OR=0.154,95%CI:0.069~0.341,P<0.001)、病灶长径>40 mm(OR=0.326,95%CI:0.143~0.743,P=0.008)是术中出血的独立保护因素。细针穿刺活检(fine‑needle biopsy,FNB)针(OR=2.314,95%CI:1.189~4.502,P=0.014)为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US‑FNA是一项安全的操作,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胰腺炎和术中出血的发生主要与病变临床特征有关,而术后出血与穿刺针类型有关。
    2021,38(12):1040-1046,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00813-00495
    [摘要] (1894) [HTML] (0) [PDF 4.97 M] (7242)
    摘要: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3大常见的恶性肿瘤,通常经“腺瘤-癌”的发展模式演变而来,对结直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的早期检出和及时治疗明显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内镜检查技术日益发展,提高分辨率、图像增强、提高可视化等相关技术应用于结肠镜,显著提高了息肉检出率及腺瘤检出率。在内镜下治疗中,应该根据结直肠息肉生长部位、大小、形态选择合适的息肉切除方法,尽可能提高整块切除、完全切除率,减少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本文就结直肠息肉的分类、内镜检查技术和治疗的方法及进展做一综述。
    2024,41(6):455-458,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31221-00042
    [摘要] (462) [HTML] (513) [PDF 3.54 M] (7240)
    摘要:
    目的 探讨结直肠小息肉应用冷切割,以及预防性使用止血夹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青海省人民医院符合纳排标准的260例结肠小息肉患者,分层随机分为冷圈套切除术(cold snare polypectomy,CSP)治疗的CSP组、CSP+预防性使用止血夹治疗的CSP+止血夹组、热圈套切除术(hot snare polypectomy,HSP)治疗的HSP组及HSP+预防性使用止血夹治疗的HSP+止血夹组,每组各65例。比较治疗情况、出血发生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患者基本特征和息肉病变特征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出现的并发症,术中即时出血发生率[5例(7.69%)、4例(6.15%)、3例(4.62%)、3例(4.62%)],以及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0例(0.00%)、0例(0.00%)、1例(1.54%)、0例(0.00%)],4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778,P=0.855;χ2=3.012,P=0.390);术后腹痛发生率,HSP组[7例(10.77%)]最高,与CSP组[1例(1.54%)]及CSP+止血夹组[1例(1.5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个息肉治疗时间,CSP组最短[(2.18±1.07)min],HSP组次之[(2.83±0.82)min],CSP组+止血夹组再次之[(3.15±1.16)min],HSP组+止血夹组用时最长[(4.88±1.85)min],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397,P<0.001)。结论 推荐使用冷切割治疗结直肠小息肉,如术中判断无出血及穿孔风险,无须预防性使用止血夹。
    2024,41(6):443-448,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311-00047
    [摘要] (482) [HTML] (349) [PDF 3.78 M] (7131)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双流算法开发的新型息肉检测系统在结肠镜检查中的作用。方法 研究回顾性纳入2023年3月至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在计算机辅助检测(computer‑aided detection,CADe)系统辅助下行结肠镜检查的833例受试者为试验组,2022年3月至6月在同一操作间接受常规结肠镜检查的770例受试者为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是腺瘤检出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息肉检出率、腺瘤检出数和息肉检出数。结果 试验组腺瘤检出率[29.3%(244/833)比21.7%(167/770),χ2=12.133,P<0.001]和息肉检出率[47.9%(399/833)比37.9%(292/770),χ2=16.241, P<0.001]显著高于对照组。对于≤5 mm的腺瘤[23.5%(196/833)比16.1%(124/770),χ2=13.808,P<0.001]和平坦型腺瘤[15.1%(126/833)比7.3%(56/770), χ2=24.519, P<0.001],试验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每例腺瘤检出数[0(0,1)枚比0(0,1)枚,Z=-3.698,P<0.001]和每例息肉检出数[0(0,1)枚比0(0,1)枚,Z=-4.424,P<0.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无CADe系统辅助相比,CADe系统显著提高低年资医师腺瘤检出率[29.5%(167/566)比18.9%(89/472), χ2=15.709, P<0.001]和息肉检出率[47.3%(268/566)比33.3%(157/472),χ2=21.123,P<0.001];在高年资医师中,有无CADe系统辅助的腺瘤检出率[28.8%(77/267)比26.2%(78/298),χ2=0.502,P=0.479] 和息肉检出率[49.1%(131/267)比45.3%(135/298),χ2=0.800,P=0.3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De系统可显著提高腺瘤和息肉的检出率,尤其对于微小和平坦型病变检出具有明显优势。低年资医师相较于高年资医师使用CADe系统的获益更大。
    [摘要] (3928) [HTML] (0) [PDF 0.00 Byte] (7036)
    摘要:
    目的 分析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行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的459例患者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比较两组相关因素的差异,分析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459例患者中发生迟发性出血者27例;共切除息肉572枚,发生迟发性出血息肉42枚。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男性85.2%)、切除息肉数量(≥3枚者59.3%)、合并高脂血症(29.6%),息肉直径(≥10 mm者66.7%)、形态(有蒂81.0%)、病理类型(腺瘤型95.2%)、切除方式(EMR者90.5%)与迟发性出血显著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合并高脂血症,息肉数目、大小、形态为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男性患者、合并高脂血症、切除≥3枚息肉、息肉直径≥10 mm、息肉有蒂为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2,39(1):19-34,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11119-00688
    [摘要] (1192) [HTML] (839) [PDF 1.57 M] (6943)
    摘要:
    消化道异物是消化科常见的危急症之一,在儿童中最为常见。因误吞异物的种类繁多,导致处理方式多样,潜在的风险及并发症不断升级,若处理不及时或者处理不当会产生严重后果。目前,中国尚无针对儿童的消化道异物指南,因而在结合我国临床实践基础上制订符合国际标准的儿童消化道异物循证指南,对有效指导和促进儿童消化道异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指南按照规范的制订流程,联合多学科专家,基于现有证据,结合临床实践,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儿童消化道异物管理指南,以期为各级各类接诊儿童消化道异物的临床医师提供指导与决策依据。
    [摘要] (2146) [HTML] (0) [PDF 0.00 Byte] (6695)
    摘要:
    近年来由于内镜检查的普及和内镜超声检查(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技术的发展与成熟,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 SMTs)的检出率大幅提高。内镜下切除SMTs因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与认可,因此在提高SMTs检出率的基础上进行内镜下微创治疗,是改善SMTs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节约国家医疗资源的有效途径。 目前,国际上仅有美国消化内镜协会发布的《消化道上皮下病变内镜诊疗指南(2017)》[1],仍缺少适合中国国情及医疗现状的SMTs内镜诊治共识意见,导致目前国内存在病例选择缺乏标准,治疗并发症较高等情况。为此,依据我国SMTs的诊治现状,并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牵头,组织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各专家共同制订相关共识意见。本共识主要涉及普通胃肠镜检查可以观察到的SMTs。
您是第位访问者

通信地址:南京市鼓楼区紫竹林3号《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编辑部   邮编:210003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